《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述說 釋迦世尊往昔當國王沉迷五欲造了惡業下墮三惡道,因為過去生曾修習般若智慧的緣故,在地獄中能記得宿命,因此依靠般若智慧當下懺悔立即脫離地獄,轉生餓鬼道時也記起宿命當下懺悔修善,馬上又脫離餓鬼道至畜生道,成為一個野干(類似狐狸),而以當時又野干身為天主與八萬天人說法。內容非常精彩!
說法的緣起是 世尊回國想要度兒子羅睺羅出家修道,首先太子妃耶輸陀羅百般阻饒,後來 世尊讓耶輸陀羅憶起多劫誓願,釋迦族五十位諸公王子與羅睺羅一起出家成沙彌,波斯匿王也帶著皇后及大臣、居士們一起來看望羅睺囉,大眾一起聽經聞法,聞 佛述說三惡道苦的故事。詳情請看本篇:
===============================================================================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目犍連:「汝今往彼迦毘羅城,問訊我父閱頭檀王并我姨母波闍波提,及三叔父斛飯王等,因復慰喻羅睺羅母耶輸陀羅,令割恩愛放羅睺羅,令作沙彌修習聖道。所以者何?母子恩愛,歡樂須臾,死墮地獄,母之與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離別,受苦萬端,後悔無及;羅睺得道,當還度母,永絕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槃,如我今也。」
目連受命,即入禪定,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到迦毘羅[11]城淨飯王所,而白王言:「世尊慇懃,致問無量,起居輕利、氣力安不?及大夫人波闍波提,并三叔父斛飯王等,問訊起居,亦復如是。」(CBETA, T17, no. 754, p. 575, b21-c4)
白話翻譯:這是我親自聽聞 佛陀的開示。在某一時,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 世尊告訴目犍連說:「你現在前往迦毘羅城,問候我的父親閱頭檀王(淨飯王)和我的姨母波闍波提、三叔父斛飯王。然後勸喻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讓她能割捨母子恩愛,讓羅睺羅做出家沙彌,修習佛法聖道。為什麼呢?母子恩愛的歡樂是短暫的,死後墮入地獄,母子互不相知,業障黑暗,永遠離別,受無窮痛苦,那時後悔晚已。羅睺羅如果修道證果,還可以回來度化他的母親,脫離生死病死根本苦惱,能夠到達涅槃,就如我一樣。」
目連領命入定,就像大力士屈伸手臂那樣的時間就到了迦毘羅城淨飯王的宮殿,稟告淨飯王說:「世尊讓我來向您問候身體康泰。及波闍波提夫人和三叔父斛飯王等康健安樂。」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時耶輸陀羅聞佛遣使來至王所,未知意趣,即遣青衣,令參消息。青衣還白:「世尊遣使,取羅睺羅,度為沙彌。」耶輸陀羅聞是消息,將羅睺羅登上高樓,約勅監官,關閉門閤,悉令堅牢。
時大目連,既到宮門,不能得入,又無人通,即以神力飛上高樓,至耶輸陀羅坐前而立。耶輸陀羅見目連來,憂喜交集,迫不得已,即起恭敬,禮拜問訊:「冒涉遠途,得無勞也?」勅為敷座,請目連坐。問目連曰:「世尊無恙,教化眾生,不勞神也?遣上人來,欲何所為?」
目連白曰:「太子羅睺年已九歲,應令出家修學聖道。所以者何?母子恩愛,少時如意,一旦命終,墮三惡道,恩愛離別,窈窈冥冥,母不知子、子不知母;羅睺得道,當還度母,永[14]度生老病死憂患,得至涅槃,如佛今也。」」(CBETA, T17, no. 754, p. 575, c5-20)
白話翻譯:這時耶輸陀羅聽聞到 佛陀派遣了使者來到王宮,不知道是什麼來意,於是就讓自己的侍女前去打聽。侍女回報:「世尊派遣使者是要來求取羅睺羅出家做沙彌的。」耶輸陀羅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把羅睺羅送到一座高樓上,並吩咐衛士緊閉門窗,使其牢固。
這時大目犍連來到了此皇宮城門,不能進入,也沒有人通報。於是就運用神通力飛上高樓,到耶輸陀羅座位前站立著。耶輸陀羅看到目連來到,憂愁與歡喜交集。但是迫不得已仍恭敬起立迎接,禮拜問訊說:「這麼遠途而來,是否勞頓?」並命令侍女為尊者設立座位,請目連坐著,並問目連說:「世尊無恙否,教導化度眾生,不勞神嗎?派遣上人您來,想要做什麼事情?」
大目犍連說:「太子羅睺羅已經九歲,應該讓他出家修學聖道。為什麼呢?因為母子恩愛僅僅是很短時間的歡樂,一旦命終之後,墮落到三惡道。恩愛離別,渺茫恍惚,母親不知兒子,兒子也不知母親。羅睺羅得道後還能度化母親,永遠脫離生老病死的憂患,和佛一樣證得涅槃。」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耶輸陀羅答目連曰:「釋迦如來為太子時,娶我為妻,奉事太子如事天神曾無一失,共為夫婦未滿三年,捨五欲樂,騰越宮城逃至王田。王身往迎,違戾不從,乃遣車匿白馬令還,自要道成,誓願當歸。披鹿皮衣,譬如狂人,隱居山澤,勤苦六年,得佛還國,都不見親,忘忽恩舊,劇於路人,遠離父母,寄居他邦,使我母子守孤抱窮,無有生賴,唯死是從。人命至重,不能自刑,懷毒抱恨,強存性命,雖居人類,不如畜生,禍中之禍,豈有是哉?今復遣使,欲求我子為其眷屬,何酷如之?太子成道,自言慈悲;慈悲之道,應安樂眾生,今反離別人之母子。苦中之甚,莫若恩愛離別之苦,以是推之,何慈之有?」白目連曰:「還向世尊宣我所陳。」
時大目連更以方便種種因緣,隨宜諫喻,反覆再三。耶輸陀羅,絕無聽意,辭退還到淨飯王所,具宣上事。
王聞是已,令喚夫人波闍波提,王告夫人:「我子悉達遣目連來迎取羅雲,欲令入道修學聖法。耶輸陀羅,女人愚癡未解法要,心堅意固纏著恩愛,情無縱捨。卿可往彼重諫謝之,令其心悟。」
時大夫人即便將侍從五百青衣,往至耶輸陀羅所住宮中,種種方便隨宜諫喻,反覆再三。耶輸陀羅,猶故不聽,白夫人曰:「我在家時,八國諸王競來見求,父母不許。所以者何?釋迦太子才藝過人,是故父母以我配之。太子爾時知不住世出家學道,何故慇懃苦求我耶?夫人娶婦正為恩好,聚集歡樂萬世相承,子孫相續紹繼宗嗣,世之正禮太子既去,復求羅睺欲令出家,永絕國嗣,有何義哉?」爾時皇后,聞是語已,默然無言,不知所云。」(CBETA, T17, no. 754, p. 575, c21-p. 576, a22)
白話翻譯:耶輸陀羅回答說:「釋迦如來做太子的時候娶我為妻。婚後我侍奉太子如同天神一樣,沒有一點過錯。兩人共為夫婦未滿三年,他便捨棄了世間五欲歡樂,逃離王宮,置身郊野。父王前去召回也不願意反轉。遣回侍從車馬。說一定要修行成道才會回來。批鹿皮衣如同狂人一樣隱居在山野叢林之中。六年辛苦之後證得佛果回國,回來後都不見親人,忘記了自己恩愛舊人,如同陌路。遠離父母,寄居他國。讓我們母子孤獨度日,絕望無助,真想一死了之。可是生命是珍貴的,我不能自殺,只能懷著憤恨痛苦苟且偷生,雖然活著是人,但卻不如畜生,有比這更厲害的災禍嗎?現在又讓人來要我的兒子做他的眷屬,怎麼能這樣殘酷。太子成道,宣揚慈悲,讓眾生安樂才是慈悲,現在反而讓他人母子離別,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此,這樣看來那裡有什麼慈悲呢?」耶輸陀羅向目連稟白:「還請向 世尊宣達我所陳述的話。」
大目犍連再三用各種方法譬喻來勸說,但是耶輸陀羅根本沒有聽的意思。於是他告辭後回到淨飯王的宮殿,陳述了事情的經過。淨飯王聽聞後召見大夫人波阇波提,說:「我的太子悉達派遣目連尊者來領取羅睺羅出家修道,耶輸陀羅智慧不足,不能明了佛法的重要。不能割捨母子恩愛,固執己見。你去勸勸她,或許可以讓她回心轉意。」
這時大夫人波阇波提帶著五百名侍女來到耶輸陀羅的宮中,用種種方法譬喻勸說再三。耶輸陀羅仍然不聽,對夫人說道:「我未嫁時,有八個國家的君主競相要求聯姻,父母卻沒有答應。因為釋迦太子才藝過人,所以才把我許配給他。太子當時知道要出家學道,為什麼殷勤求婚?人娶妻子正是為了恩愛歡聚,生子傳家,繼承宗嗣。這是世間天經地義的道理。太子既然離家,又要讓羅睺羅也出家,斷絕國家的宗脈,是何道理呢?」
波阇波提聽了也默然不語,不知如何回答。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爾時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輸陀羅!汝頗憶念往古世時誓願事不?釋迦如來當爾之時為菩薩道,以五百銀錢從汝買得五莖蓮華,上定光佛。時汝求我,世世所生共為夫妻。我不欲受,即語汝言:『我為菩薩,累劫行願,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爾者,聽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國城妻子及與我身,隨君施與,誓無悔心。』而今何故愛惜羅睺,不令出家學聖道耶?」耶輸陀羅聞是語已,霍然還識宿業因緣,往事明了如昨所見,愛子之情自然消歇,遣喚目連懺悔辭謝,捉羅睺手付囑目連。與子離別,涕淚交流。
爾時羅睺見母愁苦,長跪合掌,辭謝母言:「願母莫愁,羅睺今往定省世尊;尋爾當還,與母相見。」
時淨飯王為欲安慰耶輸陀羅令其喜故,即時召集國中豪族而告之言:「金輪王子,今當往彼舍婆提國,從佛世尊出家學道。煩卿人人各遣一子,隨從我孫。」咸皆:「唯然。奉大王命。」即時合集有五十人,隨從羅睺往到佛所,頭面作禮。」(CBETA, T17, no. 754, p. 576, a23-b13)
白話翻譯:這時世尊以神力化現一人在空中說:「耶輸陀羅!你還記得多劫古老往世以前的誓願嗎?釋迦如來當時行菩薩道,用五百銀錢從你那裡買得五莖蓮花供養定光佛。但是你求我生生世世和你結為夫妻。我不願意,於是告訴你說:『我行菩薩道,多生多劫布施一切,不願違逆他人的意願。如果你也能做到的話,我就娶你為妻。』你立下誓言:『生生世世所生,所有國家、城市、妻兒子女甚至我自己都隨你布施,決不反悔。』為什麼今天愛惜羅睺羅而不讓他出家修道呢?」耶輸陀羅聽了這番話恍然記起宿世因緣,和昨天發生的一樣歷歷在目。愛子之心自然消歇,請大目犍連來向其懺悔辭謝。握著羅睺羅的手交給目連,和孩子告別的時候仍忍不住悲傷而涕淚交流。
這時羅睺羅見到母親憂愁不樂,長跪合掌,辭謝母親說:「希望母親不要悲傷,我現去看望世尊,不久一定回來,和母親相見。」
這時淨飯王為了安慰耶輸陀羅,讓她歡喜,召集國中的王公貴族高知大家:「金輪王子現要前去舍婆提國跟從 世尊出家修學佛法,請大家各選一子,跟隨我的孫子。」眾臣奉淨飯王的命令,立即召集了五十人,跟隨羅睺羅來到 世尊的所在,頭面頂禮。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佛使阿難剃羅睺頭及其五十諸公王子,悉令出家。命舍利弗為其和上,大目[*]犍連作阿闍梨,授十戒法,便為沙彌。羅睺幼稚,習樂傲慢,耽著嬉戲,不樂聽法。佛數告勅,恒不從用,非可如何。
爾時,舍衛國波斯匿王聞佛子羅睺出家為沙彌,與其群臣、夫人、太子、後宮采女、婆羅門、居士,恭敬圍繞,於其晨朝來詣佛所,禮拜問訊,并看佛子羅睺沙彌,各一面坐,佛為說法。王及群臣憍傲習樂,不堪苦坐聽佛說法,辭退欲還。爾時世尊知王始[*]悟、信根未立,將欲開[*]悟王及群臣,為利益故,告阿難曰:「汝可往召沙彌羅雲及其眷屬,悉皆令集聽佛說法。」阿難往召,須臾皆集。
佛告王曰:「且待須臾,聽我說法。」
王叉手曰:「今我此身習樂來久,不堪苦坐,願佛垂恕。」
佛告王曰:「此不為苦。所以者何?前身種福,今為人王,常處深宮五欲恣意,出入導從脚不觸地,何名為苦?三界之苦莫若地獄、畜生、餓鬼、諸難等苦,如此諸苦前已曾說。」」(CBETA, T17, no. 754, p. 576, b14-c3)
白話翻譯:佛讓阿難為羅睺羅和五十名諸公王子出家。命舍利弗為他們的親教師,大目犍連做受戒師,傳授他們十善戒法成為沙彌。羅睺羅比較幼稚,性情矯慢,沉迷於玩樂,不喜歡聽聞佛法。佛曾數次告誡警示,他都聽不進去,誰也沒有辦法。
這時,舍衛國波斯匿王聽到 世尊的兒子羅睺羅出家做了沙彌,便和群臣、王後、後宮妃子、婆羅門、居士一起在一天早上來到 佛陀的所在地禮拜問訊,並看望羅睺羅沙彌。大家一一落座,佛為大家說法。波斯匿王和諸位大臣貴族平時驕傲習慣欲樂,不耐久坐,聽到 佛為大家說法就想告辭回去。世尊知道波斯匿王剛剛有些覺悟,但是信根尚未堅固,想開導他和群臣,為了利益大家的緣故,於是告訴阿難:「你去招集沙彌羅雲及其他眷屬們,讓他們都來聽 佛說法。」阿難召集羅睺羅和那五十名孩子都到這裡,聽佛說法。阿難很快就把他們找來。
佛對波斯匿王說:「請稍待片刻,聽我說法。」
波斯匿王說:「我的身體素來習慣享樂,所以不能苦坐,請佛寬恕。」
世尊說:「這不是苦。為什麼呢?您前身種下了福田,現在成為人王,常住在深宮中享受各種五欲,,出入都無需腳沾地面,怎麼能叫苦呢?三界中最苦的莫過於地獄畜生餓鬼這三種苦難,這些我以前也和您們講過。」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佛告羅雲:「佛世難值,法難得聞,人命難保,得道亦難。子今既得人身、值佛在世,何故懈怠不聽法耶?」
羅雲白佛:「佛法精妙,小兒意麁,安能聽受世尊法也?前已數聞,尋復忘失,徒勞精神無所一獲。及今少年,且放情肆意,至年大時,自當小差堪任受法。」
佛告羅雲:「萬物無常,身亦難保,汝能保命至年大不?」
「唯然世尊!羅雲不能;佛豈不能保子命耶?」
佛語羅雲:「我尚不能自保,豈保汝也?」
羅雲白佛:「徒勞聽法,既不得道,聞法之功何益於人?」
佛告羅雲:「聽法之功,雖於今身不能得道,五道受身多所利益。如我前說,般若智慧,亦名甘露,亦名良藥,亦名橋梁,亦名大船,汝不聞乎?」
羅雲白佛:「唯然。世尊!」
時波斯匿王長跪合掌,白天尊曰:「如佛所說,般若智慧有四種名,其義云何?願佛哀愍,為我說之。」
佛告王言:「欲得聞者,著心諦聽,吾今說之。」」(CBETA, T17, no. 754, p. 576, c4-20)
白話翻譯:佛告訴羅睺羅:「佛在世間的時候是很難遇到的,正法也很難得可以聽聞的到,人命脆弱,成就聖道也很困難。現在你既然生而為人,又恰好有佛在世,為什麼怠懈懶散,不聽聞正法呢?」
羅睺羅說:「佛法精妙,小兒我的心粗陋,怎能聽受 世尊的佛法?以前曾數次聽聞,轉眼就忘了,白白浪費了精神,沒有收獲。而且我現在年少,可以先縱情玩樂,等到年紀大了,能夠擔負一些小的使命的時候,自然能勘任學法。」
佛說道:「萬物都在無常變幻,身體也是難以長久的,你能保證自己的性命會活到長大嗎?」
羅睺羅說:「我自然不能,難道 佛不能保佑自己孩子的性命嗎?」
佛說:「我尚且不能自保,怎麼能夠保佑你呢?」
羅睺羅說:「既然辛苦聽法卻不能今生得道證果。那聽法有什麼益處呢?」
佛告訴羅睺羅說:「聽法的益處,雖然不一定能在今生得道,但是在輪迴之中有很大利益的。像我以前說的:般若智慧又稱甘露、良藥、橋梁、大船,你沒有聽到嗎?」
羅睺羅答道:「是的,聽到過。」波斯匿王向世尊跪下頂禮,問道:「世尊您曾說過般若智慧四種名字,那麼這些名字有什麼意義呢?請為我們講一下。」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如果你想知道的話,那麼用心聽法,我現在就講。」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佛言:「憶念過去無數劫時,毘摩大國徙陀山中有一野干,有師子王追逐欲食,野干惶怖奔走墮一丘井,不能得出經於三日,開心分死而說偈言:
「『禍哉今日苦所逼, 便當沒命於丘井,
一切萬物皆無常, 恨不以身餧師子。
嗚呼奈何罪厄身, 貪惜軀命無功死,
無功而死尚可恨, 況復臭身污人水。
南無懺悔十方佛, 表知我心淨無已,
前世所造三業罪, 願於今身償令畢。
眾罪畢了三業淨, 其心不動念真實,
從是世世遭明師, 如法修行速成佛。』
時天帝釋聞佛名, 肅然毛竪念古佛,
自惟孤露無師導, 耽著五欲自沈沒,
不能得出恩愛獄, 思惟感切目下淚,
即與諸天八萬眾, 飛下詣井欲問訊。
乃見野干在井底, 兩手攀土不能出,
天帝復自思念言: 『聖人應現無方術,
今我雖見野干形, 斯必菩薩非凡器。
今當請問除我疑, 并令諸天得聞法。』」(CBETA, T17, no. 754, p. 576, c21-p. 577, a11)
白話翻譯:世尊說:「在無數劫以前毘摩國的徙陀山中,一天有隻野干(形似狐狸,但體形較小的動物)被獅子追趕捕食,慌忙之中墜落到一口井中,無法出來。經過三天的時間,野干已無生望,於是說道:『真是災禍啊!今日被苦所逼,我的生命就要在這井中結束。一切萬物都是無常變幻的,恨不得就讓獅子給吃掉,嗚呼奈何這個罪惡的身體,貪愛這個身軀性命卻沒有功德而死,無功而死尚且可恨,況且又染污了他人飲用的井水。歸命十方佛並向諸佛懺悔,我的心已清淨,前世所造的身口意三業的罪業,願於今生全部籌償完畢,眾罪完畢三業清淨,心不動搖住於真實法,生生世世遇到明師,如法修行速證佛果。』
這時帝釋天主聽到野干稱念佛的名字,毛髮豎起霍然想起過去古佛,思忖自己沒有教導的明師,沉迷五欲享樂,不能脫離恩愛的牢獄,不禁潸然淚下。於是帶領八萬天人,飛下來到野干所處的井邊問訊。帝釋天主看到野干在井底兩手攀爬土壁無法出井,就心想念言聖人應化沒有固定的方法可循,我現在看到的雖然是野干形象,但他一定是菩薩化現而非凡夫。應當向其請教除我疑惑,也讓諸位天人聽聞佛法。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天帝曰:
「『不聞聖教曠大久, 常處幽冥無師導,
仁者向說非凡語, 願為諸天宣法教。』
於時野干仰答曰: 『汝為天帝無教訓,
不知時宜甚癡傲, 法師在下自處上,
都不修敬問法要, 法水清淨能濟人,
云何欲得懷貢高。』 天帝聞是大慚愧,
給侍諸天愕然笑, 天王降止大無利,
而被慚恥甚可悼。 帝釋即時告諸天:
『慎莫以此為驚怪, 是我頑弊行不稱,
必當因是聞法要。』 即時垂下天寶衣,
接取野干出於上, 叉手辭謝說不是,
叩頭懺悔願垂亮: 『諸天實爾如尊誨,
纏綿五欲致迷荒, 皆由不遇善師導,
為說苦樂常無常。』 諸天為設甘露食,
野干得食生活望, 非意禍中致斯福,
心懷踊躍慶無量。」(CBETA, T17, no. 754, p. 577, a12-28)
白話翻譯:帝釋天主說道:「已經很久沒有聽到殊勝的佛法,我們處在沒有明師教導的黑暗之中,剛才仁者您所說的絕非凡語,希望能夠為天人宣講佛法教化。」這時野干抬頭回答:「您身為天主卻無禮儀規矩,不知道時宜,非常愚癡傲慢。如今法師在下,請法的卻人在上面。問佛法要義時都不修恭敬,佛法如清淨之水,能夠滋潤利益於人,怎麼想學習卻又心懷貢高。」
帝釋天主聽了十分慚愧。諸天隨從不禁愕然失笑,這次天主下到人間不僅白費功夫,還被教訓得慚愧起來,真是可憐。帝釋天主告訴諸位天人:「不要為此奇怪,的確是我的舉止行為不妥,必定要如此恭敬才能讓我們聽聞佛法要旨。」於是立即垂下自己的天衣,把野干接出井中。並叉手道歉說自己的不是,叩頭懺悔希望對方垂憐原諒。「諸天人並定如實遵照您的教誨,我們纏綿在五欲之中導致迷途在荒野,都因為沒有遇到善知識的教導,為我們說明苦樂無常的道理。」諸天為野干准備美妙的甘露飲食,野干得到食物後生起了存活的希望,意外的災禍卻帶來了這樣的福事,心中充滿高興和慶幸。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於是野干,心自念言:『畜生道中,醜弊困厄,無過野干;智慧力故,乃致如是。』復作是念:『刑殘之命,本非所愛,所以稱慶、大歡喜者,為通化耳。此諸癡天,皆蒙帝釋先有波若一豪之分,共相隨來,皆欲聞法。』而自歎言:『奇哉奇哉!何慰如之,今當通化,成我功德?』復作是念:『今日之恩,莫不由我,先師和上,慈哀教授,智慧方便功德力乎?南無我師,南無我師,南無波若,南無波若。雖復失行生惡趣中,猶識宿命知其業緣。波若之力,能感諸天降神來下,接濟供養復得通化,展我微心。』時天帝釋告諸天曰:『如師言者,定欲說法。我等今來快得善利,今當人人叩頭丹誠請令說法。』咸然唯諾,即各修敬,偏袒右肩,圍遶野干,長跪合掌,異口同音而說頌曰:
「『善哉善哉! 和上野干, 唯願說法,
開化天人。 天人幽冥, 五欲所纏,
恒恐福盡, 無常所遷, 死墮惡道,
求拔良難, 從久遠來, 數萬憶年。
今始一遇, 良祐福田, 唯垂慈哀,
宣示法言, 天人得福, 眾生亦然,
願與和上, 永劫相連, 至成佛道,
常作因緣。 明人難值, 故立誓言。』」(CBETA, T17, no. 754, p. 577, a29-b23)
白話翻譯:野干心中想到:「在畜生道中沒有比野干更加醜陋粗鄙的,憑著智慧的力量才會是現在這樣。」又想:「我本就不喜愛這殘缺的身體和生命,之所以高興是因為有弘揚佛法的機會,這些愚癡的天人承蒙帝釋天主有一點般若智慧,所以共同跟隨過來,想要聽聞佛法。」於是感歎到:「奇特啊!奇特啊!再沒有比這更另人欣慰的,我今應當宣揚佛法,成就功德!」又想:「今日之恩,都是因為我的先前的師父和尚,慈悲教導我智慧方便功德力所致。皈依我師,皈依我師,皈依般若智慧,皈依般若智慧。雖然我因為過錯墮落到惡道中,但由於能了知宿命知道自己的往昔業緣,般若智慧的力量能夠讓眾多天神下降人間,接濟供養於我,而且還有宣揚佛法的機會,得償心願。」這時,帝釋天主叮囑諸位天人:「法師這樣說那就是一定會宣講佛法了,今天我們會得到很大的利益,應當人人禮拜,恭請請教。」諸位天人都稱是,恭敬禮拜,圍繞野干,長跪合掌,異口同聲一起說道:
「真是太好了!真是太好了!請和尚野干為我們宣說佛法,開導度化天人們,我們這些沉迷於五欲的蒙昧,恐怕福報享盡,無常一旦到來,死後墮落到三惡道,再也難以脫離。從久遠以來數萬億年,我們今天才遇到這樣一次良佑的福田,希望您能垂憐慈悲哀憫我們,開示佛法正見,不僅我們天人得到利益,一切眾生都會因此得福。願我們與和尚您,永生永劫相連直至成佛,常常都有因緣相聚。因為善知識難以遇到,所以要立下這個誓言。」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於是野干見諸天人慇懃勸請,樂欲聞法,益加欣踊告天帝曰:『憶念我昔,曾見世人欲聞法者,先敷高座莊嚴清淨,方請法師登座說法。所以者何?經法貴重,敬之得福,不宜輕心,自虧福也。』諸天聞已,咸然唯諾,脫天寶衣積為高座,須臾之間莊嚴校飾清淨第一。野干昇座,告天帝曰:『吾今說法,正當為二大因緣故。何等為二?一者說法,開化天人,福無量故;二者為報施食恩故,豈得不說。』天帝白曰:『免井厄難,得全身命,功德應大。尊者云何說法報恩,不及此耶?所以者何?一切天下,皆樂生求安、無欲死者。以是因緣,全命之功豈得不大?』野干答曰:『死生之宜,各有其人,有人貪生,有人樂死。何人貪生?其人生世愚癡幽冥,不知死已後世更生,違佛遠法,不遭明師,殺盜婬欺,唯惡是從。如是之人,貪生畏死。何人樂死?遭遇明師,奉事三寶,改惡修善,孝養父母,敬事師長,和順妻子、奴婢、眷屬,謙敬於人。如斯之人,惡生樂死。所以者何?善人死者,福應生天受五欲樂;惡人死者,應入地獄受無量苦。善人樂死,如囚出獄;惡人畏死,如囚入獄。』」(CBETA, T17, no. 754, p. 577, b24-c16)
白話翻譯:野干看到諸位天人殷勤勸請,想聽聞佛法,更加欣慰。告訴帝釋天主說:「我想起往昔曾經見到世人想要聽聞佛法,必先設置高大莊嚴清淨的法座,然後才請法師登台說法。為什麼呢?經典佛法十分尊貴,禮敬就會得到福報,不要因為輕慢而損害了自己的福德。」諸位天人聽了都答應,脫下寶衣堆積成高大寶座,轉瞬之間寶座即成,莊嚴清淨無比。野干升座,向帝釋天主說:「我今天因為兩個緣故演說佛法。第一是教導天人福報無量;第二是為了報答大家布施飲食的恩情,豈能不說。」帝釋天主說:「我們把您從井中救出,保全了您的性命,這個功德應該是大的,為什麼尊者您說法報恩沒有涉及於此呢?為什麼呢?一切眾生都希望能夠生命安樂,沒有願意死的,所以保全生命的功德應該很大啊?」野干答道:「人們對於生死的喜好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貪戀生命,有人歡迎死亡。什麼人貪生怕死呢?在世的時候愚癡邪見,不信來世,遠離佛法,不遇明師,殺盜淫妄,無惡不作。這樣的人貪生怕死。什麼人歡迎死亡呢?能夠遇到明師,奉侍三寶,改惡修善,孝養父母,禮敬師長,和睦妻子和眷屬奴婢,對人謙和恭敬。這樣的人厭惡身命,歡迎死亡。為什麼呢?因為善人死後會因福報升天,享受五欲歡樂,惡人死後,會墮落地獄受無量痛苦。善人歡迎死亡如同囚徒被釋放出獄,惡人害怕死亡如同被抓入獄的囚徒。」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天帝問曰:『如尊所誨,全其軀命無功夫者,誠如所言。其餘二功,施食、施法,有何功德?唯願說之,開化盲冥。』野干答曰:『布施飲食濟一日之命,施珍寶物濟一世之福,增益生死繫縛因緣。說法教化名為法施,能令眾生出世間道。出世間道者,凡有三種:一者羅漢、二者辟支佛、三者佛道。此三乘人,皆從聞法如說修行。有諸眾生,免三惡道、受人天福樂,皆由聞法。是故佛說,以法布施功德無量。』
「天帝白言:『師今此身,為是業報、應化身乎?』野干答言:『是罪業報,非應化也。』天人聞已,肅然驚怖,悲哀傷心,垂淚滿目,更起修敬,白野干曰:『我意謂是菩薩聖人應現濟物,而今方聞罪業果報。未知其故,惟垂哀愍,說其因緣。』」(CBETA, T17, no. 754, p. 577, c16-p. 578, a1)
白話翻譯:帝釋天主問道:「如尊者您所說,保全生命並無功德,的確是這樣。那麼其餘兩條:施食、布施佛法,有什麼功德呢?請您說之,開導我們這些尚不明了的人。」野干回答:「布施飲食能夠救濟人一天的性命,布施珍寶能夠給與人一輩子福報,但是這樣增加了生死輪迴繫縛的因緣。說法教化稱為法布施,能夠讓人出離世間道。出離世間道有三種人:一是羅漢,二是辟支佛,三是佛道。這三種人都從聽聞佛法如法修行。眾生能夠免除三惡道的苦報,享受人天福樂都是由於聽聞佛法的緣放。因此 佛陀才說,以法布施功德無量。」
帝釋天主稟白說:「那法師您現在的身體是業報,還是神通化現的呢?」野干說:「是罪業報應所致,並非化現。」眾天聽了,嚴肅甚感驚訝恐怖,悲哀傷心,不禁淚流滿目,更加生起恭敬。對野干稟白說:「我原以為是菩薩聖者為了度化眾生而變化的形象,現在才知道是罪業報應。不知道這裡面有什麼緣故,望您慈悲哀憫我們,說說其中的因緣。」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野干答曰:『欲聞者善,吾今說之。憶念故世,生波羅捺波頭摩城,為貧家子,名阿逸多,剎利種姓。幼懷聰朗,好學是欲。至年十二,追隨明師,在於深山,辛苦奉事,研精習學,翹勤不懈;師亦晨夜切磋教授不失時節,經五十年,九十六種經書記論、醫方呪術、占相吉凶、災異禍福,靡所不達。高才智德,名聞四遠。時阿逸多伏自惟曰:「今日之濟,莫不由我尊師和上教化之恩,其功難報。家既貧乏,無為供養,唯當賣身以報師恩。」作是念已,長跪白師:「弟子今者欲自賣身以報師恩。」其師答曰:「山居道士,乞食自存,正無所乏。子今何為,毀賣貴身,欲供我也?子今成就智慧辯才,當轉教化天下人民,為法燈明教化之功,豈不足報我之恩也?幸可不須餘舉動也。」時阿逸多既是智人,不違師教,留住山中乞食自存。」(CBETA, T17, no. 754, p. 578, a2-18)
白話翻譯:野干說:「想要聽聞的人很好啊,我現在就來說。我憶念起往世,曾經出生於波羅奈波頭摩城,是一個貧窮家的孩子,叫阿逸多,是剎帝利種性,年幼時聰明好學,到了十二歲跟隨明師到深山中,辛苦的奉事師父,勤奮學習,從不怠懈。師父也日夜地教授我學問、智慧,恰當地給予指導。經過了五十年,九十六種經書記論、醫方、咒術、占相吉凶、災異禍福都十分精通。高超的才能與智慧學識皆名揚四方。這時阿逸多自己心想:『我有今天的成就,都是由於我尊敬的師父和尚教化的功勞,他的功勞難以報答。但是我家境貧困沒有能夠供養的,只有賣身來報答師恩。』想到這他向老師頂禮,說道:『弟子想賣身供養師父,以報答您的恩情。』他的師父答道:『我是山中的修道人士,乞食就可以活命,沒有什麼缺乏的。你為什麼要把自己高貴的身體出賣來供養我呢?以你的智慧辯才,應當輾轉教化天下人民,成為佛法的燈明,教化眾生的功德,不就足以報答我對你的恩情了嗎。千萬不要再動其餘的念頭了。』阿逸多是有智慧的人,不會違逆老師的教誨,仍然留在山中乞食生活。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如是不久,國王崩亡,群臣集議,宣令國界,諸名學士,普召使集,令共講論,誰得勝者,當立為王。時阿逸多應召來集,與諸學士五百餘人,七日之中共捔試議,無有勝者。群臣歡喜,召婆羅門,拜阿逸多紹為國王。時阿逸多見是事已,憂喜交集而作是念:「若作王者,恐有憍溢,貪求快意,為民致患,死入地獄,受苦因緣;若不為者,家貧無祿,無以供養報師重恩。」思計反覆,「聽當受之,為報師恩并養父母。」思惟是已,寧受王位。受正位已,即遣忠臣,嚴駕寶車,幢幡曲蓋,香花伎樂,百種飲食,就山迎師,還國供養。別立宮舍,七寶廁填彫文刻鏤眾綵雜飾,床臥被褥、飲食醫藥、花果園林、流泉浴池,莊校嚴好,以供養師。阿逸多王與國臣民、夫人、采女,日日從師受十善法,經一百年。」(CBETA, T17, no. 754, p. 578, a19-b5)
白話翻譯:「過了沒有多久,國王就去世了。群臣商議,宣告國人,召集所有才學之士,一起演講辯論,誰能夠獲勝就擁立他為國主。這時阿逸多也應召前來,和諸位飽學之士有五百多人,在七天中共同辯論,沒有能勝過他的。群臣十分高興,召集婆羅門等貴族,禮拜阿逸多為國王。此時阿逸多看到這樣的情況,憂喜交集而想到:「如果作了國主,恐怕會產生驕慢習氣,貪求快樂,導致人民的痛苦,死後還會墮入地獄,受諸痛苦。如果不做國王,自己家境貧困,無力供養師父,報答他的深重恩情。」思考再三,最後決定接受大家的擁立,為了能報答師父與供養自己的父母,思惟了以後決定接受王位。接受王位後,阿逸多王就派遣忠誠的大臣帶領座駕馬車,幢幅寶蓋,香花樂舞,百種飲食,到山中迎接師父,回到國家都城供養。另外建立莊嚴的七寶宮殿,雕花刻樓,繪畫彩色來裝飾。床臥被褥,飲食醫藥,園林花果,泉水浴池一切都莊嚴完備,用來供養師父。阿逸多王和舉國臣民,夫人宮女,每日都跟從師父受持十善法戒,這樣過了一百年。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爾時邊境有二小國——其二小國王,共相怨疾,私立兵馬共相誅罰,經於多年各不相得——其一國者,名安陀羅;一國名曰摩羅婆耶。安陀羅王召諸群臣集共議言:「當作何方令得彼國?」諸臣答言:「阿逸多王出生寒賤,雖居王位寒意猶存,從昔已來奉持十善,不犯外色,雖有宮女,其年並宿。如臣計者,檢括國中不問豪賤選擇名女,足一百人,年少端政堪適意者,莊嚴香潔。遣忠良者齎持重寶并諸采女,往貢獻之。若其納者,當從王請,強兵百萬,助往攻之,無往不伏。」即隨其計,名女、寶物一時悉辦,遣忠良臣往奉獻之。阿逸多王得諸美女及珍寶物,甚大歡喜,問使者言:「彼王奉我如斯好物,欲望何報?」使者白王:「摩羅婆國是大王所統,彼王頑嚚,不知化度,婬亂無道,不理國政,民被其毒,視之若怨。特從大王請兵百萬,助往伏之。奉獻之誠,其正在此。」王曰甚善,即令揀銳強兵百萬,以送與之。安陀羅王自揀國中得百萬人,一時相助,鳴鼓往伐。百日之中,鬪戰傷殺,人死過半,方得勝彼。摩羅婆王悉被刑斬,及其宗族數千萬人一時傾沒。」(CBETA, T17, no. 754, p. 578, b6-28)
白話翻譯:那時邊境上有兩個小國,其中兩位小國王互有仇怨,各自召集兵馬討伐對方,戰亂多年雙方都沒有獲勝。其中一國,名叫安陀羅,另一個叫摩羅婆耶。安陀羅王召集大臣商議說:「用什麼方法能夠吞並占領對方。」大臣們說:「阿逸多王出身微賤,雖然身居王位,寒微之意尚有。從以前就奉持十善,從不邪淫,雖然有宮女,一年當中也親近不了幾次。按臣的想法,我們從國中挑選不論貴賤的美貌可人,端正年少的女子一百人,打扮莊嚴香潔,派遣忠良使者,附帶貴重寶物和這些美女,前往貢奉。如果他接受了,請阿逸多王派遣百萬強兵,幫助我們攻打,一定可以攻克。」於是按照這個計策,寶物美女很快備好,派遣忠良使臣前去奉獻。阿逸多王得到眾多的美女及珍貴寶物後十分高興,便問使者說:「你們國王送給我這麼好的禮物,想要有什麼報答呢?」使者禀告說:「摩羅婆國是大王管轄統治的地方,但是他們的國王十分奸詐狡猾,不知化度國民,自己荒淫無道,不整頓國政,人民被他毒害,看到他猶如敵人一樣。所以特地請大王派遣百萬強兵,協助我們降伏他。我們奉獻寶物秀女表示誠意,正是這個緣故。」阿逸多王說:「很好。」遂即派遣精銳兵士百萬眾參與戰事。安陀羅王也從自己國中派遣百萬人馬,一起合力前往討伐。經過一百天的戰鬥,傷亡過半才獲勝,摩羅婆王和其宗族都被殺死,數千萬人的生命就這樣沒有了。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阿逸多王既得諸女,意迷情惑忘失本志,奢婬著樂不理國政,眾官群僚相與作亂,良民之子略為奴婢,風雨不時,飢餓滿道,異方怨敵,遂來侵掠。阿逸多王從是失國,遂致亡沒。從是死已生地獄中,身被楚毒,緣前學問智慧力故,即識宿命,心自悔責,改惡修善。須臾之間地獄命終,生餓鬼中。復識宿命,即復悔過,修念十善。須臾之間,餓鬼中死,生畜生中,受野干身。智慧力故,復識宿命,改往修來,奉持十善,復教餘眾生令行十善。近逢師子,當時怖懼墮丘井中,開心分死,冀得生天離苦受樂。由汝接我,違失本願,方經辛苦,何時當免?是故我說,汝濟我命,無功夫也。』」(CBETA, T17, no. 754, p. 578, b28-c12)
白話翻譯:阿逸多王自從得到了眾多美女,情意迷亂,忘記了自己原來的初衷。奢侈荒淫,貪諸享樂,不理國政,百官群臣竟相作亂,搶掠百姓為奴,風雨不調,饑民遍野,他方怨敵乘機前來侵掠。阿逸多王從此亡國,自己也死了。他死後墮入地獄,受到種種痛苦茶毒,由於前世學問智慧的力量的緣故而得知宿命,心裡馬上懺悔自責所做罪業,改惡修善,立即從地獄命終,生到餓鬼道中。在餓鬼道中仍能得知宿命,懺悔罪業,修行憶念十善業。便立即從餓鬼道脫離,投生道畜生道成為野干。由於智慧的力量,仍然知曉前世宿命,改過修行,奉持十善,也教化其餘眾生修行十善業道。這次遇到獅子捕食,當時恐懼墜落井中,安心待死,希望離苦得樂,往生天界。由於你們救我出井,讓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我經受的辛勞痛苦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啊。所以說你拯救我的性命是沒有什麼功勞的。」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天帝難曰:『如尊語者,善人求死,是事不然。何以故?師在井底,若不入衣則不得出,若不得出自不得生。今所緣得生,由師入衣。是故當知,非不欲生。云何說言不貪生耶?』野干答曰:『吾今所以入衣之意,正為三事大因緣故。何謂為三?一者入衣,不違天帝本志願故。夫人違志,不果所願,則致大苦,施人苦惱。在在所生,所願不果,所求不得,所向不偶,自致苦惱。為是等故,非為生也。二者入衣,見諸天意,欲得聞法,欲為諸天,宣通正法,不悋法故。如當不說則為悋法,悋法之罪,世世所生,聾盲瘖啞,諸根閉塞,生於邊地,癡騃無智;雖生好處,情頑闇鈍,所學不成;學不成故,自致苦惱。為是等故,非為生也。譬如世人,因其前世布施修善,福德因緣今生為人,所願從心富有財物。貧者求乞,慳心悋惜不肯施與,慳貪果報生餓鬼中,常患飢渴,裸形無衣,冬時寒凍身體破裂,暑時大熱無依蔭處,如是苦惱,數千萬歲。餓鬼罪畢,生畜生中,食草飲水,癡無所知,或食泥上,污露不淨,慳貪罪故,受報如是。悋法之愆,亦如此焉。三者入衣,正為宣傳通法化耳,利益天人令開悟故,名為法施,功德無量。為是等故,非求生也。』」(CBETA, T17, no. 754, p. 578, c12-p. 579, a6)
白話翻譯:帝釋天主質疑問說:「如尊者所說善人求死,這應不是如此,為什麼呢?法師在井底,如果不投入我們垂下的天衣就無法出來,如果不出來也無法生存。今天之所以得救是因為法師自己的主動。可見您並非不願意生存,怎麼說不貪戀生命呢?」野干回答說:「我之所以有讓您們投衣得救的意願,是為了三個大原因的緣故。是哪三個呢?第一個接受投衣相救的原因,是為了不違背帝釋天主您的願望。違背他人的良好意願,導致其不能實現,會產生大苦。給他人帶來苦惱,生生世世自己所希求的願望都得不到實現,所求也不能得到,所嚮往的也不能成就,等於是給自己苦惱,是因為如此,並非為了貪戀生命。第二個緣故是見到諸位天人是想聽聞佛法,為了給大家宣講正法,不慳吝法布施的緣故。如果應當說而不說就是吝啬佛法智慧,慳吝法布施的罪過,這是生生世世所出生,都會耳聾、眼盲、啞巴,六根不靈,生活在偏僻無佛法的地方,愚蠢笨拙沒有智慧。或者雖然所生處的地方是好的,但是心智不開,學什麼都不能成就,因為所學不能成就,導致自己很多苦惱;是因為這個緣故,並非是為了貪戀生命。就如同世人由於前世布施修善,由於此福德因緣今生可以生為人,各種願望都得到滿足,擁有眾多財富。有貧困的人來乞求施捨卻因為吝啬的心不肯布施,貪財慳吝的果報會轉世生於餓鬼道中,時常饑渴,裸體沒有衣服,冬天寒冷身體破裂,夏天非常熱沒有陰涼避處。這樣痛苦的日子要數千萬年才能結束,餓鬼道罪業結束轉生到畜生道,吃草飲水,愚癡無知。或在污穢的泥濘中進食,汙穢不淨。慳吝貪財勿的罪過果報是如此,慳吝佛法智慧的罪過也是這樣。第三個緣故是為了教化宣說佛法,利益一切天人大眾,另大家智慧增長,這是法布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因為這些緣故才投衣得救,並非為了求生。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天帝問曰:『教化功德,其福云何?唯願說之。』野干答曰:『宣傳正化,能令眾生知死有生,作善獲福、為惡受殃、修道得道。緣是功德,轉身所生智慧明了,常識宿命。若生天上,為諸天師。若生世間,為金輪王,常以十善,教化天下。若為人王,治以正法,常識宿命。識宿命故,心不放逸。人居尊寵,受五欲樂,多有魔事來相沮壞,令人意惑造起惡業。雖復失行,受惡報時,智慧力故,速得免苦。生天福樂,智慧光明,漸漸增長,成菩薩行,至無生忍。是故佛說,教化之功,其福無量。』
「天帝喜曰:『善哉善哉!誠如尊教。我等諸天今日始知財施、法施功德因緣差別之相。其財施者,譬如寸燈明小室中。其法施者,猶若日光照四天下,隨所行處,能除闇冥。所以者何?日性自明,故能照物。和上今者亦復如是,本修習故智慧明了,復以慧明除眾生闇。』」(CBETA, T17, no. 754, p. 579, a7-23)
白話翻譯:帝釋天主請問說:「教化眾生的功德,這樣的福德是什麼?請您宣說。」野干答道:「宣講正法度化眾生,能夠讓眾生知道死後有來生,作善會獲得福報,作惡會受惡報,修行可以得道。由此功德後世會智慧明達,常常了知宿命。如果轉生天界就能成為諸天人的導師。如果生在人間就是金轉輪聖王,常常用十善教化天下人民。如果是一般的國王,會以正法治理國家,常常了知宿命。因為了知宿世因緣,心不會放逸。身居尊貴,享受五欲快樂就會常有魔事擾亂毀壞,讓人迷惑造作惡業。雖然一時犯錯而受到惡報的時候,由於智慧力的緣故能夠迅速兔除苦報,轉生天界享受福樂,智慧光明會逐漸增長,成就菩薩道修行,乃至通達無生法忍。所以佛說教化的功德,這樣的福德無量無邊。」帝釋天主聽後十分喜悅,說道:「好啊,好啊。就像尊者您說的,我們這些天人,今天才知道財布施和法布施的功德因緣區別的相貌。財布施就如同幾寸的燈光在很小的房間中,法布施如同太陽的光芒照耀天下一切,所到之處能使黑暗消失,為什麼呢?因為日光的本性就是光明的,所以能夠照耀一切事物。和尚您今天也是這樣,由於從前修習正法,智慧通達,現在又以智慧光明解除眾生愚癡的黑暗。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於時天帝說是語已,八萬諸天咸然起立,正服修敬,長跪合掌白野干曰:『願尊垂愍授十善法,多所饒益利安眾生,亦令和上功德轉增。』答曰:『善哉,宜知是時。』告天帝曰:『受戒之法,先當懺悔,淨身口意。何謂身業?殺、盜、邪婬。何謂口業?妄言、兩舌、惡口、綺語。何謂意業?嫉妬、瞋恚、憍慢邪見,是為十事。禁身口意業,不犯眾惡,名為十善。恣身口意,造眾惡業,名為十惡。一心丹誠悔除十惡,十惡滅故身口意淨,三業淨故名為十善。』」(CBETA, T17, no. 754, p. 579, a24-b4)
白話翻譯:帝釋天主說完這番話後,八萬諸天人都肅然起立,端正衣服恭敬,長跪合掌向野干說:「願尊者您慈悲傳授我們十善法戒,多多利益安樂眾生,也讓和尚您的功德增長。」野干回答:「太好了,這正是時候。」然後跟天主講道:「受戒的方法先要懺悔,清淨身口意。什麼是身業?就是殺生、偷盜、邪淫。什麼是口業?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是口業。什麼是意業?就是嫉妒、瞋恚、驕慢、邪見。嚴禁身口意,不造作這些惡行就是十善。放縱身口意造作惡業就是十惡。一心誠懇,懺悔罪業,不做十惡的緣故,身口意自然清淨。三業清淨稱為十善。」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天帝問曰:『十善之功,果報云何?』野干答曰:『曾聞佛說,人行十善,十善果報生六欲天,七寶宮殿,五欲自然,百味飲食,壽命無量,父母妻子六親眷屬,端政淨潔,歡喜快樂。假令諸天持十善者,天上福盡還生天中,福報轉勝,不同世人十善報也。所以者何?世人修善,心道三戒難可護持。不瞋戒者,先須方便行於慈心,然後能得成不瞋戒也。世人行慈難得久停,如刀斫水隨破隨合。持不瞋戒,亦復如是。嫉妬戒者,發有時節。云何時節?見他得利、見他使樂、見他端政、見他勇健、見他聰明、見他修福,以要言之,一切勝事,爾時其心方生嫉妬。是故當知,嫉妬之心,發起有時。其憍慢心起亦有時,見愚癡者心起憍慢,見醜陋人、見不淨人、見貧窮人,以要言之,聾盲跛瘻、諸根不具、夷蠻胡虜,憍慢之心見時方起。是故當知,不憍慢戒,發起有時。是故世人心戒難持,雖復強持,乍得乍忘。是故世人,十善果報雖受天福,不如諸天十善功德,光明、神力、食祿、相好,巍巍第一;識宿命事,皆亦如是。是故當知,天人修行十善果報,勝於世人。』」(CBETA, T17, no. 754, p. 579, b5-26)
白話翻譯:帝釋天主又問:「十善業有什麼果報呢?」野干回答:「曾經聽 佛說:如果人奉行十善業道,果報將會轉生六欲天,居住七寶宮殿,五欲享樂自然而有,百種飲食可以享用,壽命無量。父母妻子,親戚眷屬都端正清潔,在一起快樂歡喜。如果天人奉持十善業道,天上福報享盡,還會轉生天界,福報更勝從前。和人間十善的果報不同。為什麼呢?凡人修善,心道三戒難以護持。不瞋恚要先修習慈悲心,然後才能成就不瞋恚的戒律。人間行慈悲心很難持久,如同用刀斬水,隨破隨合。護持不瞋恚戒律也是這樣。不嫉妒戒發作的時候是有條件的。什麼條件?見到他人得利,見到他人快樂,見到他人相貌端正,見到他人身體強健,見到他人智慧聰明,見到他人修福,總之是一切好事,這個時候才會有嫉妒心。所以嫉妒心發作是有特定時節條件的。驕慢心起的時候也是有條件的。見到愚癡的人心起驕慢,見到醜陋的人,見到貧窮的人,見到污穢的人,總之聾盲跛腳駝背、或殘廢的人,野蠻偏遠的民族,驕慢的心才會升起。所以驕慢心發作也是有其時節條件的。因此世間凡人的心戒難以護持,雖然強行把持,總是經常忘記。普通人修持十善果報,雖然可以獲得生天的福報。但是不如天人修持十善的功德,其光明神通,飲食福祿、外相莊嚴,都是崇高第一;知曉宿命的能力也是如此,所以天界修行十善的果報勝過世間人。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天帝白曰:『如尊所說,人行十善,心道三戒難為護持,天人亦爾,嫉妬、瞋恚、憍慢邪見,如是等心未曾不有,云何福報勝世人耶?』野干答曰:『天人雖有,不同世人。所以者何?天人福德,苦少樂多,煩惱心輕;世人薄福,樂少苦多,煩惱心重。』
「天帝白曰:『諸天昔來,習樂心麁,猶若猨猴,今持十善,後脫廢忘。虧犯之時,當云何也?』野干答曰:『曾聞師說,人行十善,若有犯失行惡業者,當就賢明福德之人,隨所犯事發露懺悔,更從受之。如是行者,不失戒也。所以者何?十善戒者,譬如穀苗,煩惱如草,草與正苗互共相妨,欲長苗故當除草穢,穀苗淨故收實必多,穀實多故終無飢乏。』」(CBETA, T17, no. 754, p. 579, b26-c10)
白話翻譯:帝釋天主向野干稟白說:「就像您說的那樣,凡人修行十善,心道三戒難以護持,天人也是這樣啊,嫉妒瞋恚,驕慢邪見。這樣的心也是有的。怎麼說福報勝過人間呢?」野干說:「天人雖然也有,但是不同於人間。為什麼呢?天人的福德,苦少樂多。煩惱心輕,世人福報薄,樂少苦多,煩惱心重。」
帝釋天主問道:「諸位天人從往昔以來,習慣享樂的心很粗重,如同猿猴一樣,現在修持十善,以後又荒廢忘記而違犯了,該怎麼辦呢?」野干回答:「曾經聽聞師父說:「人修行十善,如果毀犯而作了十惡業,應該向賢明福德的人,把所犯的事情表白懺悔,然後重新受持十善。這樣實行就不會缺失戒律。為什麼呢?十善法戒,如同稻穀的秧苗,煩惱就如同雜草,雜草與正苗相互妨礙。想要讓苗長得好應當鏟除雜草,純是秧苗自然會有好的收獲,有了好的收成就不會忍饑挨餓了。」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爾時天帝及八萬諸天聞是事已,甚大歡喜,不復憂慮福盡無常受惡趣報,伏自惟曰:『行善功德雖無苦報,然有生死不免無常,兼有他化自在天王,見人修福心懷嫉妬為作留難,忘失善道令造惡業,惡業因緣應受苦報。』白野干曰:『修何功德常得不死,不令魔王所惑亂也?』野干答曰:『曾聞師說,發菩提心,修菩薩業,魔王波旬不能沮壞,心不惑故,在在所生智慧明了,慧明了故常識宿命,識宿命故不起惡業,心清淨故得無生法忍,無生忍故於道不退,遠離生死憂惱苦患。』
「天帝白曰:『修菩薩道,應行何法?』野干答曰:『曾聞師說,求佛道者從元而起,先當廣學諸法因緣,解因緣故信心堅固,信根力故能起精進,精進力故不起一切惡業因緣,純善之心無放逸故智慧成就,智慧力故總攝一切三十七品助菩提道。』」(CBETA, T17, no. 754, p. 579, c11-27)
白話翻譯:這時帝釋天主和八萬天人聽了如此正法,十分高興。不再憂慮天福享盡後無常墮落到惡道受報,大家又思維:「修行十善的功德雖然沒有苦報,但是依然會有生死,不能免除無常,還有他化自在天王見人修福,心中嫉妒,想辦法制造困難,讓人忘記善道,造作惡業,如此惡業因緣就會有苦報。」於是又向野干問道:「修行什麼功德能夠不死,不讓魔王惑亂呢?」野干回答:「曾聽師父說道,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魔王波旬不能破壞。心不迷惑的緣故。生生世世智慧明了,智慧明瞭的緣故能常知曉宿命,能知曉宿命就不會做惡業,心清淨的緣故能證得無生法忍,得無生忍的緣故在佛道上就不退轉。遠離生死憂惱痛苦等過患。」
帝釋天主說:「修菩薩道,應該行怎麼樣的法呢?」野干回答:「曾聽師父說:求佛道的人從根本而開始,先要廣泛學習諸法因緣,了解因緣果報的緣故,信心才會堅固,信根信力發起的緣故才能夠精進,有了精進力的緣故才不會生起一切惡業因緣,純善的心沒有放逸的緣故,智慧就會成就。有了智慧力的緣故就能完整受持了三十七品幫助菩提道的法。」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天帝問曰:『如尊教者,三十七品其義弘深,非是麁懷卒能得了,云何得入菩薩道行?』野干答曰:『曾聞師說,修菩薩道者先以方便調伏諸根。何謂方便?謂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名方便調伏諸根。』
「天帝白曰:『六波羅蜜,其義云何?唯願說之。』野干答曰:『第一布施,破慳貪心,無遺惜故。二者守善,不行惡故。三者遭逢惡事心能堪忍,不懷報故。四者精進修行道業,不懈退故。五者收攝其心,不邪念故。六者修習智慧,照除煩惱無明闇故。是則名為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方便之力,調伏諸根。復有四事,調伏諸根。何謂為四?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喜心,四者捨心。是為四事,名無量心。』」(CBETA, T17, no. 754, p. 579, c28-p. 580, a12)
白話翻譯:帝釋天主說:「如您所說,三十七品助菩提道,其含義廣大深遠,不是我們狹小的智慧所能明了,怎樣才能開始修行菩薩道呢?」野干回答:「曾聽師父說過,修行菩薩道的人要先用善巧方法調伏諸根。什麼是善巧的方法呢?所謂六波羅蜜,四無量心是調伏諸根的善巧方便。」
帝釋天主說:「六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希望您能宣說。」野干回答說:「第一是布施,能夠破除慳吝貪愛的心,對世間沒有遺憾與愛惜的緣故。第二是守善持戒,不做惡行。三是遭遇惡事心能勘受安忍,不懷報復。四是精進修行道業,不懈怠退失。五是收攝自心,不起邪念。六是修習智慧,破除煩惱無明黑暗的緣故,這六個就是六波羅蜜。這六波羅蜜的善巧方便之力可以調伏諸根。調伏諸根還有四種方法,哪四個呢?一是慈心,二是悲心,三是喜心,四是捨心。這四種稱為四無量心。」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天帝問曰:『云何行慈?』野干答曰:『見苦厄人,當起慈心,為作救護,皆令得所。何謂為悲?見諸眾生,無明愛故造生死業,五道受苦不能自免,是故我今不應懈怠,當勤精進修習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當以智慧光明照除眾生無明黑闇,令見大明免眾苦縛;雖未成佛,凡所施為一切善業,迴施眾生令得安樂,眾生有罪我當代受。是名悲心。何謂為喜?若見世人修行善業求三乘果,勸助隨喜;見受樂人,心亦隨喜;見端政人、見勇健人、見富貴人、見智慧人、見慈心人、見孝順人,以要言之,一切善人勸助隨喜。是為喜心。何謂為捨?凡所施為一切功德,行恩於人不望現報、不望生報、不望後報。是名為捨。成就四事,名四無量心。眾生無量故,慈心無量;眾生無量故,悲亦無量;眾生無量故,喜亦無量;眾生無量故,捨亦無量。是故名為四無量心。連前六度,名十波羅蜜。十波羅蜜總攝一切菩薩道行。』」(CBETA, T17, no. 754, p. 580, a12-b1)
白話翻譯:帝釋天主問道:「怎樣施行慈心呢?」野干回答說:「見到人有苦或災厄,應當起慈心,幫助救護,皆令對方得到所需要的幫助。什麼是悲呢?見到許多眾生,因為無明貪愛的緣故造作生死業,輪轉五道受苦不能解脫,所以我現在也不應懈怠,應當精進修習智慧,速成佛道。成就佛道後用智慧光明破除眾生無明黑暗,令見光明,免除種種痛苦纏縛。雖然沒有成佛,凡是所施與所為的一切善業,迴向布施給眾生令對方得到安樂,眾生如果有罪,我應當代替,這就稱為悲心。什麼是喜呢?如果見到世人修行善業求三乘菩提的果報,勸導幫助並隨喜對方;見到受樂的人,心也隨喜對方,見到貌美端正的人,見到勇敢健壯的人,見到富貴的人,見到有智慧的人,見到有慈心的人,見到孝順的人,總而言之,一切善人我們都勸導幫助並隨喜對方,這就是喜心。什麼是捨呢?凡所布施所作的一切功德,對別人有恩也不希望得到現在的回報,也不希望今生的回報,也不希望將來的果報,這就稱為捨。這四件事做到了,叫做四無量心。眾生無量無邊的緣故,所以慈心也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的緣故,所以悲心也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的緣故,所以喜心也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的緣故,所以捨心也無量無邊,所以叫四無量心。加上前面六波羅蜜,稱為十波羅蜜。這十波羅蜜包括了一切菩薩道的修學。」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時天帝釋聞野干說十善行法功德因緣,復聞菩薩行菩提道因緣義趣,疑網結解,歡喜踊躍充遍其身,即與八萬侍從諸天,更起修敬,叉手合掌白野干曰:『弟子今日,八萬諸天一心同時發菩提心。如和上說菩薩道行,當具奉行。唯願和上,隨喜聽許。』野干答曰:『宜知是時,斯則是其本心所望。』
「於是天帝白野干曰:『和上飲食,法用云何?唯願教示,當設供養。』野干答曰:『其所食法,不中人聞。何以故?罪業因緣,所食之物極是不淨,形似畜生,不異餓鬼,幸可不須問其所食物。』天帝白曰:『和上飲食,好亦當示,惡亦當語,弟子今當隨所便宜施設供養。』野干答曰:『常食師子虎狼屎尿,及食塚間死人骸骨、弊衣皮革,脫不能得如斯之食,飢窮所逼亦食泥土。罪苦果報,從生至死雖食不淨,未曾充飽。』」(CBETA, T17, no. 754, p. 580, b1-17)
白話翻譯:帝釋天主聽聞野干解說十善行法的功德因緣,又聽聞了菩薩行菩提道因緣的道理義趣,解開了眾多的疑問,歡喜雀躍充滿全身,立即與八萬跟隨奉事他的諸天人一起恭敬,叉手合掌致敬,向野干說:「弟子今日和八萬天人一起同時發菩提心,就如和尚您所說的菩薩道行,我們都要具體奉行,請和尚您隨喜允許我們。」野干回答:「這正是時候,也正是你們所內心本來所希望的。」
於是帝釋天主向野干請問:「和尚您的飲食,應該是如何?請您教導開示,應當為您設立供養。」野干回答:「我所吃的東西說出來不堪入耳,為什麼呢?因為罪業的緣故所吃食物十分不乾淨,表面像是畜生,其實如同餓鬼。不要再問我吃什麼了。」帝釋天主問:「和尚您的飲食好也要跟我們說,壞也要跟我們說,弟子今天應當盡可能供養您啊。」野干回答:「經常吃的是獅子虎狼的屎尿,以及吃墳墓邊死人遺骨,粗鄙的衣服與皮革,有時連這樣的食物也不能得到,因為飢餓所逼還要吃泥土。罪苦的果報,讓我從生至死雖然所吃食物如此不淨,依然無法飽足。」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時天帝釋及諸天眾,聞野干說飲食之相,悲哀感結,涕淚傷心,白野干曰:『弟子現欲施設供養,如師言者,所願不果,非可如何。今還天宮,當作何方報師重恩?』野干答曰:『汝等今者從我聞法,還於天上展轉教化開悟諸天,不問男女乃至一人令信受行,非但報我亦報一切諸佛之恩,隨所教化而自增長諸天福德,何況教化開悟多人,功報無量。』諸天起立,白野干曰:『弟子之徒今還天宮,未審和上何時當捨此罪報身得生天堂共相見也?』野干答曰:『限至七日,當捨罪身生兜率天,汝等便可願生彼天。何以故?兜率天中多有菩薩說法教化,為諸天人求佛道故。』
「天帝白曰:『如尊教者,弟子眷屬於忉利天福盡命終,皆應生彼兜率陀天,與師相見奉持教授,誓如今也。』說是語已,以天花香散野干上,於是別去。
「諸天去已,於時野干不離本坐,一心專念十善行法,不行求食。七日命終生兜率天,為天王子,復識宿命,復以十善教化諸天。」」(CBETA, T17, no. 754, p. 580, b17-c7)
白話翻譯:這時帝釋天主和諸位天人,聽了野干所說飲食的情況,無不悲哀落淚,感慨不已。大家向野干說道:「弟子們想為您準備飲食的願望現在看來是不能實現了,這該怎麼辦好呢?現在我們返回大宮,怎樣才能報答師父的恩情呢?」野干回答:「你們今天從我這裡聽聞的佛法,回到天上後展轉教化其他天人,無論是男是女,只要有一個人能夠信受奉行,不僅報答了我,也報答了一切諸佛的恩情。你們能夠教化他人,自己的福德也會增長,更何況能夠輾轉開導更多的人,功德無量。」諸位天人起立向野干說:「弟子們今日回歸天宮,不知法師您什麼時候能夠捨棄此罪報之身,上升天界和我們相見呢?」野干說:「七天之後應該捨棄此身,得生兜率天,你們也可以發願往生此天,為什麼呢?因為兜率天中,有很多菩薩在說法教化眾生,為了天人追求佛道的緣故。」
帝釋天主回答說:「如尊者所教導的,弟子等眷屬們於忉利天福報享盡命終之後,都應該發願往生兜率陀天,和師父您相見。奉侍您說法教化,就向今天一樣。」說到這裡以散播天花供養,回歸天界。諸位天人離去之後,野干不離原本的法座,一心專心憶念十善法,不求覓食,七天之後命終生於兜率天,為天王子。仍能了知宿命,並且以十善正法教化諸天。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佛告王曰:「爾時野干,即我身是。時天帝釋,舍利弗是。時阿逸多教授大師憂波達者,彌勒是也。八萬諸天者,今娑婆國土八萬菩薩不退者是。」
佛言:「大王!憶念往昔從初發意修菩提行乃至無生,於其中間,常與彌勒、舍利弗等為求法故勤加精進,不顧軀命追逐明師,親近奉侍,研精學問,成就智慧。智慧力故,於五道中隨所生處,教化成就無量眾生令得度苦。至今成佛,皆由波若智慧方便,斷除一切結習因緣,成等正覺。復以智慧,於娑婆國土教化眾生,度三有苦。是故我說波若智慧,有四名義。」」(CBETA, T17, no. 754, p. 580, c8-19)
白話翻譯:佛告訴波斯匿王說:「那時的野干就是我,而帝釋天主就是舍利弗。而阿逸多的教授大師憂波達就是 彌勒菩薩。八萬天人就是娑婆國土八萬不退轉菩薩。」佛說:「大王!我回憶往昔以前,從開始初次發心修行菩薩道,直至獲得無生法忍不退轉位,在這中間,常常和彌勒菩薩,舍利弗等人,為了佛法而精進不懈,不顧身命,追隨明師,親近奉侍,精研學問,成就智慧。因為有智慧力的緣故,在五道中隨其所生的地方,教化無量眾生令他們得離諸苦。直到成佛,都是由般若智慧方便,斷除一切煩惱結使習氣因緣,成無上正覺。又以智慧在娑婆世界教化眾生,度脫三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脫離眾苦。所以我說般若智慧有甘露、良藥、橋梁、大船這四種含義。」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時波斯匿王及其眷屬,聞佛說已,心意開解,更起作禮,歡喜踊躍,倚立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來見佛,快得善利,聽佛說法,不知疲懈。所以者何?世尊先說,四真諦法、十二因緣,出世間道,情根鈍故慌慌不解,以不解故身體疲懈。今聞佛說菩薩行法,雖未全解,心甚愛樂,渴仰欲聞,情無厭足。弟子今欲發菩提心求無上道,唯願世尊哀愍聽許,教示菩薩所行法度,當如說行。」
佛告王曰:「菩薩法行,如上所說,身口意業十善道行,十波羅蜜總攝一切助佛道法,汝能行乎?」
王曰:「如世尊說,十善行法,心道三法難得護持。當云何受,令不漏失?」」(CBETA, T17, no. 754, p. 580, c19-p. 581, a3)
白話翻譯:這時波斯匿王和其眷屬,聽聞佛所說法之後,心開意解豁然開朗,更起來頂禮,歡喜踴耀,合掌稟告 世尊說道:「世尊!今日見佛得到了十分殊勝的利益,聽佛說法卻不知道疲倦。為什麼呢?世尊從前講述四聖谛、十二因緣、出世間道業,由於我們根基遲鈍而茫然不解。因為不了解的緣故,所以身體疲倦。今天聽到佛說菩薩的修行法門,雖然沒有完全了解,但是心非常愛樂,渴求仰慕想要聽聞,心情尚未滿足。弟於今天願發菩提心,求無上正覺,願世尊能悲憨允許,並為我們開示菩薩修行的法要,我們好遵照修學。」
佛告訴波斯匿王:「菩薩法的修行,如上述所說,身口意業奉行十善道行,十波羅蜜法包含總攝一切幫助成就佛道之法,你能奉行嗎?」
波斯匿王說:「如 世尊所說,十善法中,心道中的不貪(不嫉妒)、不瞋、不癡這三法難以護持,應當如何受持,才不會漏失呢?」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佛告王曰:「世人心麁,譬如猨猴,為諸煩惱風所動轉,是故欲行十善道者不得遲久,欲修十善當限三時。何謂三時?從晨至食,名為上時;經一食頃,名為中時;行百步時,名為下時。受十善法,隨其所堪,於一時中將護其心,堅持三戒無令漏失,是則名為修行十善。」
王曰:「如世尊說,限三時持十善行者,其功蓋微,云何生福?」
佛告王曰:「人修十善,時節雖促,功報彌廣。何以故?心道三戒難守護故,雖少時持,果報無量。譬如有人於百年中積聚薪草,以火焚之須臾滅盡。是故當知,少時修善,能滅無量惡業重罪。又如攢火,加勤用力須臾得火,火之功力能燒天下草木叢林,須盡乃息。大王當知,人修十善亦復如是,須臾之功能滅無量惡業重罪,能令行者起菩提芽,萌芽成故漸漸增長至成佛果。」
王聞是已更起作禮,甚大欣慶得未曾有,白世尊曰:「弟子今者大得善利。所以者何?聞世尊說,修十善道功德因緣,能令眾生成菩提芽。弟子今者志樂菩提,當勤修行,心不退却。」
佛說是時,隨從王者群臣吏民、後宮夫人,四部弟子,天、龍、鬼神、人非人等,五千餘人,皆發無上菩提道意。」(CBETA, T17, no. 754, p. 581, a3-26)
白話翻譯:佛告訴波斯匿王說:「世間的人心意粗鄙,如同猿猴,被種種煩惱所動轉。所以修行十善業道總是不能持久。想奉行十善業道,應該以三種時間為限。是那三種時間呢?從清晨到中午名為上時,一頓飯的功夫名為中時,行走百步的時間叫下時。修學十善法的人隨自己所能接受的程度,任選一時,在此時間內護持自己的心念,堅守不貪、不瞋、不癡的戒律,令不缺失。這樣就是修習十善法了。」
波斯匿王說:「如 世尊您所說,限三時行十善,功德應該很小,怎麼能夠產生福德呢?」
佛陀告訴國王說:「人修十善,雖然時節短促,但是功德卻很廣大。為什麼呢?心道三戒難以守護的緣故,所以即使是很短的時間受持,也會有無量的果報。如同有人積攢了百年的柴草,被火一燒,片刻就會消失。所以應當知道,雖然行善的時間短,但是能夠滅除無量的惡業重罪。又如鑽木取火,需要短時間很用力才能得火,這一點火苗可以燃燒天下的草木叢林,直至焚燒盡滅。大王您應該知道,人修行十善也是這樣,片刻的功能可以除滅無量惡業重罪,能夠讓修行者生出菩提的萌芽,有了萌芽,漸漸成長,就會結出無上正覺的佛果。」
波斯匿王聽聞後更起立而作禮拜,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歡喜激動,向世尊說:「弟子今天得到非常大的利益,為什麼呢?聽聞 世尊說的修行十善的功德因緣。能夠讓人出生菩提萌芽。弟子從今開始,以無上正覺為志向,勤奮修行,心不退轉。」
佛說這段法時,跟隨波斯匿王來的大臣官吏,後宮夫人,以及在場的四眾弟子,天龍鬼神,非人眾生等共五千餘人,都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爾時波斯匿王國大夫人,出入行來常使四人,名扇提羅(扇提羅者漢言石女,無男女根故名石女),最大筋力,令此四人擔皇后輿。皇后所乘七寶輦輿,留在祇洹精舍門外,勅諸黃門令守護之。黃門轉令四扇提羅守夫人輿,其身自往佛邊聽法。扇提羅等各於輿下睡眠不識。
時有凶人,偷取夫人珍寶輦輿一摩尼珠。爾時黃門,暫出看輿,不見寶珠,心中惶怖,懼夫人責,問石女言:「使汝守輿,何故偷珠?」各各答言:「實不偷也。」黃門大怒,鞭打石女,苦痛徹骨。時有一石女,自審不偷橫受楚毒,奔走逃突入精舍中,稱怨大喚,眾皆聞之莫知所由。
佛語阿難:「汝可出往彼黃門所,無令橫鞭無過之人。何以故?此四石女者,乃是皇后前世之師,自無過罪何以橫鞭,自造後世惡業因緣?」」(CBETA, T17, no. 754, p. 581, a26-b13)
白話翻譯:這時波斯匿王國的大夫人(皇后:也就是茉莉夫人),跟隨皇后出入的有四人,叫做石女(沒有男女根),因為她們有力氣很大,因此替皇后抬轎子。皇后所乘的轎子有七寶裝飾。這一次被留在 祇園精舍的門外,讓太監看守。太監就轉命四名石女守著轎子,自己跟隨聽 佛講法。這四名石女在轎子旁睡著了。
當時有惡人偷了皇后的轎子上的一顆摩尼寶珠。這時太監暫時出來察看。發現轎子上的寶珠不見了,心中十分害怕,怕被皇后責罵,便問石女說:「讓你們看護轎子,你們怎麼監守自盜偷寶珠呢?」這些石女都說:「不是我們偷的。」太監發了脾氣,用鞭子抽打石女,痛徹骨髓。其中有一名石女覺得自己沒有偷竊寶珠而被鞭打,便逃入世尊講法精舍,大聲喊冤。大家聽了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佛對阿難說:「你去到太監那裡讓他不要鞭打沒有過錯的人,為什麼呢?這四名石女是皇后前世的老師,沒有犯什麼錯,為什麼要鞭打她們呢?這會造作後世的惡業因緣。」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1:「是時皇后聞佛此語,即起恭敬,合掌白佛:「如世尊說,四擔輿石女,乃是皇后前世時師。迷意不解,惟願世尊,說其因緣,令諸會眾普得聞知。」
佛告皇后:「喚石女來,於世尊前驗其虛實。」
皇后奉命,即遣黃門攝之將來。時四石女,見佛叩頭啼哭,長跪合掌,白世尊曰:「實不偷珠,有何因緣橫羅此罪,鞭打楚痛,身體破壞。」
世尊告言:「罪業因緣,自身所造,非父母為,非從天墮。人行善惡,受苦樂報,如響應聲。貪現前利,心行邪諂,不知後世累劫受殃。夫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鐵生垢,消毀其形。」
王叉手白佛:「前後說法,皆有因緣,今四石女,先世本末有何因緣?願佛為說,開悟盲冥多所利益,眾人蒙祐。」◎
◎佛告王曰:「欲聞者善,著心諦聽,吾今說之。」」(CBETA, T17, no. 754, p. 581, b13-28)
白話翻譯:這時皇后聽到 佛說這話,於是恭敬起立,合掌問佛:「世尊所說這四名抬轎石女是我前世的老師,我十分迷惑,惟願 世尊說其中因緣由來,讓大家都能明了知曉。」
佛告訴皇后:「你召喚石女進來,在 世尊面前可以驗證虛實。」
皇后就命令太監把四名石女傳來。四名石女見 佛後,叩頭啼哭,長跪合掌向 世尊說:「實在不是我們偷了寶珠,因為什麼緣故而遭此痛苦,鞭打加身呢?」
世尊說道:「罪業的因緣是自己所造,並不是父母所為,更不是從天而降。人們造作善惡之事,就會有苦樂報應,就如同喊話回聲一樣如影隨形。為了貪得現前的利益而做奸邪欺騙的事情,卻不知後世多生多劫會遭受苦報。惡從心生,卻是自己的敵人,如同鐵器生銹,腐蝕其形。」
波斯匿王叉手向 佛致禮問道:「世間的事情都有前後因緣,這四名石女,過去世有什麼因緣,請 佛說一說,開導我們這些無知之人,利益大眾。」
佛陀告訴大王說:「想要聽聞的人很好,請專心諦聽,我現在為你們說。」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完
=============卷下待續,且待下回分解========================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下白話:皇后往昔修福、比丘貪供養受惡報的故事。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27260166
相關閱讀: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上白話:野干說法的故事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27238137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卷下白話:皇后往昔修福、比丘貪供養受惡報的故事。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27260166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24527139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20177825
受持八關齋戒也會種下未來世出家的因緣(次法十七之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19382251
受持八關齋戒的利益 (次法十六之四)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19219573
持五戒未來可得解脫果(次法十六之三)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19119329
受持佛戒之功德:受三歸依發成佛之大願勝過阿羅漢(次法十六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19093885
飲酒的過失與惡報(次法十六之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19044871
妄語等口業的惡報(次法十五之四)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19014553
邪淫的惡報(次法十五之三)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18288597
偷盜的惡報與「盜法」的罪業非常嚴重(次法十五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07083296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05713814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04879358
為了金錢受持五戒而生天的故事+五戒可少分、多分或滿分受(次法十四之三)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04743182
持五戒之功德(次法十四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01798400
三歸依後對於外道諸神或天神應有的正確心態(次法十四之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01678106
天子受三歸依戒脫離惡道的故事(次法十三之四)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9798617
受三歸依的福德無量:帝釋天三歸依脫離惡道的故事(次法十三之三)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9696365
受持三歸依戒的功德與利益(次法十三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9202880
持戒是一切善法乃至能超凡入聖之根本(次法十三之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8507531
聞三惡道苦是故應持戒+人身難得如盲龜值浮木孔(次法十二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8304107
持戒的利益:得生善處&簡述三界六道輪迴(次法十二之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7603364
度眾說法的方便善巧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9574524
正確「放生」的觀念與方法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7687201
法布施的功德(次法十之三)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6513254
七種不損財物獲大果報的布施(次法十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6242078
輕嫌損福,隨喜增福(次法十之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5359922
施主不分貴賤,貧窮亦復能施(次法九之五)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4675961
布施的種類與方法(次法九之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2007128
各種財物布施的果報(次法九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3351086
貧富先後的業報差別(次法九之三)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3769250
佛說三十七種布施法(次法九之四)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4393232
智者的五種布施方法(次法八之四)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6414756
菩薩的布施:攝受眾生、成就佛道(次法八之三)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6239166
菩薩的布施與愛語(次法八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4110690
《地藏經》以大悲心布施貧窮,福德等同供佛(次法八之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3775491
迴向成佛—— 讓福德暴漲無量倍的方法(次法七之四)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2790765
施主的殊勝——大福從心生(次法七之三)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2299425
《地藏經》光目女的故事(次法七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2113377
《地藏經》聖女為母修福、供佛的故事(次法七之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1959144
次法─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category/2437239
成佛之道必須從孝順中來(次法六之四)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0707007
父母恩重大於須彌山(次法六之三)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0138081
不孝的果報—耶輸陀羅懷孕六年的因緣(次法六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8899246
孝養父母的福德等同供佛(次法六之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8241838
供佛功德(次法五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7386886
布施的對象:報恩田、功德田、貧窮田(次法五之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6865684
佛典故事:阿那律布施得九十一劫富裕快樂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5594707
聽聞佛法的功德比賺幾百億還重要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5323882
迦旃延尊者教導老婦人把貧窮賣出去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4551271
布施得富裕快樂之果報&佛典故事:一億里(布施成富豪的故事)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3835348
布施之論:為何要修布施?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2304772
諸佛度眾的次第: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1799512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0683615
供佛和慈悲調柔接引眾生行菩薩道是修福德的兩大重點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0846080
因果業報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69719609
佛道的基礎在於相信三世輪迴、因果業報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67881005
輪迴的故事(三則中的兩則)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68824346
我所認識的平實導師: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7686089
〈菩薩的教育─聽平實導師講《妙法蓮華經》〉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975614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