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7)佛世時有兩個須菩提,一位是往世五百世當龍的須菩提,另一位是往世五百世在天界(他化自在天)的天須菩提。那往世當龍的須菩提之故事,在《正覺電子報》以前有講過,今天我們要講天須菩提的故事。

佛典故事:須菩提惡性緣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7687181

《分別功德論》卷5提到:這位天須菩提喜歡穿好的衣服,他因為往昔常在天界受樂,佛世時生在王者之家,另一位常當龍的須菩提是生在長者家,那這位生在王家的天須菩提,出家的時候因為不習慣粗衣惡食,因為他平常習慣吃好的、睡好的床,因此他就不想出家想要回家。這時阿難尊者就跟他說:「你再住一晚!」天須菩提回答說:「不想住在簡陋地寺院裡面,想住在白衣家(在家人的房子)明天就回家。」因此阿難尊者就幫他準備,到國王那裏借了很好的床及華香燈油等生活用品,讓這位天須菩提比丘在裡面住一晚。天須菩提因為住在裡面很舒適快樂,於是就得了禪定,又思惟四聖諦到了半夜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並且有了神通飛在空中。阿難就把這件事情跟 佛陀稟報, 佛陀說:「夫衣有二種可親不可親,若著好衣益其道心,此可親近。若損道心,此不可親近也。是故阿難,或從好衣得道,或從五納弊惡得道,所悟在心不拘形服也。」也就是說,能夠證果或者證悟在於心,而不在衣服形式等,有的人適合穿著好衣而得道(過好的生活),有的人適合簡樸粗弊的生活而得道!如果穿著好衣能夠增加道心,就可以親近;如果會減損道心,就不可親近。(引用自《分別功德論》卷5,經典原文在下面。)

那我們從這個故事就可以知道,佛陀都是因材施教,而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往昔的因緣也不同,因此得道的善巧方便也不同,因為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其實所證悟的都是第八識如來藏,而解脫果也是斷我見與斷我執,不論方法是什麼能夠證果或證悟,就如俗話說:「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而佛法要證得的解脫果或開悟明心等也是如此,都有各種方便善巧!

就譬如一位阿羅漢有兩個弟子,一個是金師之子,一個是屠夫之子(或浣衣之子),那阿羅漢教金師之子不淨觀,教屠夫之子(浣衣之子)修數息觀,但兩人都無法得定,因此無法得道!後來 佛陀親自指導,讓金師之子修數息觀,屠夫之子(浣衣之子)修不淨觀,很快地兩人都得定而依解脫道修行而修成阿羅漢果!

這是因為金師之子可能常在數金子,或者,很適合修數息觀;而屠夫之子(浣衣之子)每天看血肉,浣衣之子他們可能常去死屍林拿死人的髒衣服來洗,因此適合修不淨觀!所以每個人的修行方法都可能不太一樣,儘管目的地都是一樣的斷我見我執,以及開悟明心親證實相。

那最後引用參考資料以及另外一個五百世當龍的須菩提的故事。

參考資料:《增壹阿含經》卷3〈4 弟子品〉:「喜著好衣,行本清淨,所謂天須菩提比丘是。」(CBETA, T02, no. 125, p. 558, a2-3)

《四分律行事鈔簡正記》卷13:「如天須菩提,久受天樂,七寶房院住經一宿,便證道果。若令樹下塚間,無由一宿證果。」(CBETA, X43, no. 737, p. 341, a8-10 // Z 1:68, p. 395, a3-5 // R68, p. 789, a3-5)

《分別功德論》卷5:【所以稱天須菩提著好衣第一者,五百弟子中有兩須菩提:一王者種、一長者種,天須菩提出王者種。所以言天者,五百世中常上生化應聲天、下生王者家,食福自然未曾匱乏。佛還本國時,真淨王勸五百釋種子出家學道侍從世尊,此比丘在其例出家。時佛約勅諸比丘:「夫為道者皆當約身守節,麁衣惡食草蓐為床,以大小便為藥。」此比丘聞佛切教,心自思惟:「吾生豪貴,衣食自然,宮殿屋舍雕文刻鏤,金銀床榻七寶食器,身著金縷織成服飾,足履金薄妙屣,然則猶不盡吾意,況當著五納服耶?且當還家適我本意。」念已欲還。時佛在舍衛精舍受波斯匿王請,即往詣佛所辭退而還。時阿難語曰:「君且住一宿。」須菩提曰:「道人屋舍床榻座席如何可止?且至白衣家寄止一宿,明當還歸。」阿難曰:「但住。今當嚴辦供具。」即往至王所,種種坐具幡蓋華香,及四燈油事事嚴飾皆備具足,此比丘便於中止宿。以適本心,意便得定,思惟四諦至於後夜即得羅漢,便飛騰虛空。阿難心念:「此比丘儻捨屋去,所借王物恐人持去。」便往看之,屋內不見,仰視空中見飛在上。阿難白佛:「天須菩提已得羅漢,今飛在虛空。」佛語阿難:「夫衣有二種:有可親近、有不可親近。何者可親近?著好衣時益道心,此可親近;著好衣時損道心者,此不可親近也。是故阿難!或從好衣得道、或從五納弊惡而得道者,所寤在心,不拘形服也。」以是言之,天須菩提著好衣第一也。】(CBETA, T25, no. 1507, p. 47, b24-c23)

《法苑珠林》卷25也有同樣的故事。

===============================================================

以下引用自《正覺電子報》第七十九期
請至網頁下載PDF檔
http://books.enlighten.org.tw/bookdetail1.aspx?kind=5&bkid=312
佛典故事選輯
本期內容: 佛陀藉引須菩提因瞋恚習氣故,於五百世中,生生都受生成為毒龍之身,為眾弟子開示瞋恚的種種過患罪惡:瞋恚乃是由於無明愚癡所生之粗重煩惱,瞋恚會燒滅種種善根,瞋恚會增長眾多惡業,瞋恚所引生後世之果報,將會墮入地獄中遭受尤重純苦之報。須菩提因造作何種善、惡業,雖得人身,卻又是心懷瞋恨恚惱而且無法止息?而今又是以何因緣而能值遇佛陀世尊,並能夠出家修行而得道呢?本期「佛典故事」為您揭曉,恭請各位大德切勿錯過。

須菩提惡性緣

 

《撰集百緣經》卷10〈諸緣品〉第10

爾時世尊,初始成佛,便欲教化諸龍王故,即便往至須彌山下,現比丘形,端坐思惟。時有金翅鳥王,入大海中捉一小龍,還須彌頂,規欲食噉。時彼小龍命故未斷,遙見比丘端坐思惟,至心求哀,尋即命終。生舍衛國婆羅門家,名曰負梨。端政殊妙,世所希有,因為立字,名須菩提。年漸長大,智慧聰明,無有及者;唯甚惡性,凡所眼見人及畜生,則便瞋罵,未曾休廢。父母親屬皆共厭患,無喜見者,遂便捨家入山林中,乃見鳥獸及以草木,風吹動搖,亦生瞋恚,終無喜心。

時有山神,語須菩提言:「汝今何故,捨家來此山林之中,既不修善則無利益,唐自疲苦?今有世尊在祇桓中,有大福德,能教眾生修善斷惡。今若至彼,必能除汝瞋恚惡毒。」

時須菩提聞山神語,即生歡喜,尋問之曰:「今者世尊,為在何處?」山神答曰:「汝但眠眼,我自將汝,至世尊所

時須菩提用山神語,眠目須臾,不覺自然在祇桓中,見佛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普曜,如百千日,心懷歡喜,前禮佛足,坐一面。佛即為說瞋恚過惡:愚癡煩惱,燒滅善根,增長眾惡,後受果報,墮在地獄,備受苦痛,不可稱計;設復得脫,或作龍蛇羅剎鬼神,心常含毒,更相殘害。

時須菩提聞佛世尊說是語已,心驚毛豎 1,尋自悔嘖;即於佛前懺悔罪咎,豁然獲得須陀洹果,心懷喜悅,求入道次。佛即聽許:「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服著身,便成沙門。精懃修習,得阿羅漢果,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諸天世人,

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見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今此須菩提比丘,宿造何業,雖得為人,常懷瞋恚未曾休息?值佛世尊,出家得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善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此賢劫中,波羅奈國有佛出世,號曰迦葉。於彼法中有一比丘,常行勸化,一萬歲中,將諸比丘處處供養。於後時間,僧有少緣,竟不隨從,便出惡罵:『汝等佷戾,狀似毒龍。』作是語已,尋即出去。以是業緣,五百世中,受毒龍身,心常含毒,觸嬈眾生。今雖得人,宿習不除,故復生瞋。」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勸化比丘惡口罵者,今須菩提是。由於爾時供養僧故,今得值我,出家得道。」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行。2

 

 

語譯語譯如下:

世尊初成佛時,有一天,世尊知道大海中的龍王得度的因緣成熟了,便想去教育化導這些龍王,世尊來到須彌山下,化現成一比丘的相貌,端身正坐著專精思惟。

這時,有一隻金翅鳥王正在空中盤旋著,飛著飛著牠突然向下俯衝入大海之中捉住了一隻小龍,然後再飛回到須彌山頂,正準備要把這隻小龍吃掉。這隻小龍知自己命已不保,在一息尚存時,牠遠遠看見有一比丘正端身正坐專精思惟,小龍就以至誠的心哀求著這位比丘能救護牠,然後就因為傷重捨命而被金翅鳥王吃掉了。

小龍死後就往生到舍衛國一婆羅門家裡,取名為負梨。負梨長得相貌端正、殊勝微妙,真是世間稀有少見,因此父母就這樣的原因而為他立名字,叫作須菩提。

須菩提年紀漸漸長大,智慧聰明,無人能比。但是須菩提卻有一個非常不好的惡劣習性,就是心性很暴惡,容易起瞋怒;凡是他眼所見到的不論是人或畜生,只要見了便起瞋怒罵詈,不曾休止停息過。須菩提的父母、親屬都很厭惡憂慮:須菩提的這種暴惡易瞋的習性,大家都不喜樂看見須菩提,能躲就躲著他。於是須菩提只好捨棄世俗的家,出走到深山樹林裡去。在山林中,須菩提仍然是動不動就起瞋,每每看見群鳥野獸以及草木等的風吹搖動,他就生起瞋恨恚惱,整日都無一點點的歡喜之心。

當時山林中有一山神看見很愛起瞋的須菩提,很憐憫的想要幫助他,山神就告訴須菩提說:「你為什麼捨家來到此山林之中呢?在此山林裡,你也不修持善心善法,那還有什麼利益呢?你何必白白的浪費時光而在此受疲累之苦呢?現在有一位已成佛的三界最尊貴的世尊,正在祇桓精舍中。世尊是一位具大福德並能教導眾生修善斷惡的究竟覺悟者。如果你現在能前往世尊處所,世尊一定能教導你,並為你除去瞋恚之惡毒。

須菩提聽了山神的話之後,心中立刻生起歡喜之心,當下就請問山神說:「這位世尊,祂如今在哪裡呀?」山神回答說:「你只要把眼睛閉起來,我就親自帶領著你去到世尊的所在。」須菩提就依著山神的話,閉起雙眼一小段時間,不知不覺就已來到 世尊所在的祇桓精舍中了。須菩提看見了 佛世尊,具三十二種大人之相、八十種隨形好,一一相好都顯現出如百千太陽般的光明普遍的照耀著;須菩提看見 世尊的這種大光明相,內心踊躍,滿懷歡喜之情,快步來到 佛前,以至誠心頭面接足頂禮 佛陀,然後起身退坐一旁。

佛陀知道這時須菩提的因緣成熟了,就為須菩提開示瞋恚的種種過患罪惡:瞋恚乃是由於無明愚癡所生之粗重煩惱,瞋恚會燒滅種種善根,瞋恚會增長眾多惡業,瞋恚所引生後世之果報,將會墮入地獄中遭受尤重純苦之報;會在地獄中受盡種種的折磨與痛苦,因痛苦而死去,業風一吹又活過來,再次受苦;如此長劫受苦是全面性的,這種痛苦是難以用世間的苦來稱量和計度的。即使長劫之後地獄的果報受盡而得以脫離地獄了,接下來還會有龍蛇、羅剎、鬼神等的花報要受,這類畜生、鬼神仍都常含瞋毒之心,都會彼此之間互相殘殺相害。

須菩提聽完 佛陀為他所做的開示之後,內心驚怖惶恐,他警覺到自己長時以來的種種暴惡瞋恨之行,及未來可能遭受的惡報,當下汗毛直豎,他深深的感到羞愧、懊悔與自責;就在 佛前跪下來,至誠發露懺悔所造眾罪之過失。由於一念至誠心懺悔滅罪,頓時與道相應,得到須陀洹果證(斷三縛結)的功德;須菩提滿懷歡喜慶悅之心,祈求 佛陀能允許出家繼續修道。佛陀當下應允,並說:「來得好啊!比丘!」須菩提當下粗重煩惱落謝,法衣著身,成為修學解脫道的出家人;須菩提又繼續精進不懈地修習,終於證得阿羅漢果,並具三明六通 3 及成就八解脫 4 的俱解脫大阿羅漢,解脫道成辦,已能出離三界的繫縛,並為諸天世人皆應恭敬供養的無學聖人。

這時眾比丘們看見了須菩提來求道的過程是如此殊勝奇異,又看見他很容易生氣的情形,均感到不解和疑惑,就稟白佛陀請求開示說:「世尊啊!今天這位須菩提比丘,往昔是造了什麼業,此生雖得為人身,卻總是心懷瞋恨恚惱而且無法止息?而今又是以何因緣而能值遇佛陀世尊,並能夠出家修行而得道呢?

佛陀就告訴眾比丘們:「你們要好好的聽著啊!我就來為你們分別解釋說明這其中的因緣。在此賢劫中,過去的波羅奈國,有佛出世,名號為迦葉。在迦葉佛的法眾之中有一位比丘,常常熱心勸誘化導眾生;在整整一萬年之中,他常常不辭辛勞地帶領著大眾到各地接受供養,讓眾生能廣植福田。後來有一天,因為當時的僧團中另有他緣,這些比丘們竟然沒有追隨順從他出去受供;這位比丘一怒之下,竟口出惡言辱罵著:『你們這些凶狠暴戾之徒,就像是毒龍一般不聽馴化。』罵完這些話之後就轉頭出去。這位比丘正因為這個觸惱眾僧的惡業因緣,所以於後五百世中,生生都受生成為毒龍之身,而且心中常常含著瞋毒,常常觸擾眾生,眾人皆不喜樂見到牠。而今雖得為人身了,但是往昔的瞋惡習氣未除,所以還是容易再起瞋恨怨惱之心啊!

佛陀又告訴諸比丘們說:「你們想要知道當時勸化眾生卻又惡口辱罵僧眾的比丘是誰嗎?就是今日的須菩提啊!又由於那時他供養眾僧的大福德的緣故,今日他才能遇到佛陀我呀!也因此才能有緣出家修道成就解脫果。

當時大眾聽完 佛陀的開示之後,都已理解而歡喜信受奉行。


結語:

 

須菩提乃是迴心大乘之俱解脫大阿羅漢,為 佛陀之十大弟子之中的解空第一。於 世尊講授《法華經》時,世尊為眾弟子們授記成佛,當時已入地的須菩提被授記成佛的時劫,卻是十大弟子中的最遲、最久遠者。此皆因須菩提脾氣大、易起瞋的習氣故,眾生不喜樂與之親近,須菩提亦不喜與眾生親近,故其眾生緣不好,所以攝受眾生的功德就會大為減損,故其成佛的時間就需要經過非常久遠的時劫方能成就。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攝受眾生,饒益一切有情,攝受眾生即是攝受佛土 5。須菩提因瞋恚習氣故,攝受的眾生就相對有限;攝受眾生要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而諸攝事法中又以愛語為第一 6,以愛語行布施,以愛語利行,以愛語行同事行等。故今特舉須菩提之惡習性因緣為借鏡,作為菩薩戒子們的警惕,欲求無上正等正覺,當普攝一切眾生、不捨一切眾生,

並遠離瞋恚,方堪稱「慈悲」,才能速得廣利眾生而早日成佛,成佛的過程中才能少受許多無意義的辛苦與迂迴。

1 《大正藏》用「?」字,乃「豎」之異體字,此處使用現代字呈現。

2 《撰集百緣經》卷10〈諸緣品〉第10 (CBETA, T04, no. 200, p. 250, a5-b23)

3 三明六通:三明即是指漏盡明、宿命明、天眼明。六通指五神通加漏盡

通,五神通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還有宿命通,漏盡通

非屬神通,乃是因解脫慧而生之盡智或無生智,不通外道。

《長阿含經》卷9:【云何三證法?謂三明:宿命智、天眼智、漏盡智。

(CBETA, T01, no. 1, p. 53, b4-5)

4 八解脫:即八背捨,佛於四阿含中說八解脫門,謂世間之人若修得初禪,即能解脫於欲界之繫縛;若能修得第二禪,即能解脫於初禪三天之繫縛;……乃至修得滅盡定,即能解脫於非想非非想天之繫縛。見 平實導師於《阿含正義》中之開示。

5 攝受眾生就是攝受正法,也是攝受佛土,這是《勝鬘經》〈攝受章〉第4之中所開示的正理,平實導師已於《勝鬘經講記》第1 輯中有一百多頁詳細開示甚多攝受眾生就是攝受佛土的正理,歡迎讀者請購閱讀。

6 《瑜伽師地論》卷4618 菩薩功德品〉:【愛語攝事,於諸攝事最為殊勝。】

(CBETA, T30, no. 1579, p. 547, b4-5)

==============================================================

2016_10_class.jpg

相關閱讀:

阿難尊者智慧深妙、多聞第一的往昔因緣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20410283

多情的阿難尊者(一)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3281505

發願走 阿難尊者和大迦旃延尊者路線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69279803

大迦旃延尊者將能快速成佛的原因(出自 平實導師開示的《法華經講義》)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91327163

親教師的話:攝受眾生、攝受佛土的重要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81008765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天須菩提 佛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hamus Chang 的頭像
    Shamus Chang

    佛法長興:快樂人生

    Shamus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