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生經》中看到那個靠死老鼠致富的詳細賺錢法,內容非常精彩!比《六度集經》故事更加完整!周利盤特往世聽了 世尊的話,從一個乞丐靠一隻死老鼠然後開始做生氣賺錢,因為他有很多智慧善巧方便,經過四個月成為富裕人士。因此今日與大家分享這個故事與他的詳細賺錢法。

以前我們在部落格分享正偉老師在電視弘法中說的《六度集經》的故事,

大意是 釋迦世尊往昔當菩薩長者的時候,周利盤特當時是一位乞丐,

當時的菩薩長者說:【善於經營的人,靠一隻死老鼠也可以做生意致富】,

這位乞丐在旁聽了就很努力真的靠地上一隻死老鼠開始去做生意,經過一段時間輾轉賺到了好多錢!

然後他來酬謝長者,長者就把女兒嫁給他。

到了佛世時,周利盤特原本智慧很不好,但也經過 世尊的教導而證得阿羅漢果。

這個故事我們以前有分享過,可以先看短篇的以及電視弘法也有提到:

佛典故事:善於經營的人,靠一隻死老鼠也可以做生意致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8217541

宗通與說通第22

 正偉老師開示:禪宗的宗通()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5/22?tid=21

那話說回來,做生意賺錢其實裡面要有很多世間智慧與善巧方便,要能夠聞得出商機以及了解眾生需要什麼?這在經典中其實 佛陀也有類似的開示。

佛陀教導在家菩薩的理財之道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48783430

而《本生經》中這篇更詳細的故事,當時周利盤特做生意致富的詳細過程非常有智慧,跟大家分享。經典原文在最下面,

以下我們先簡單講解白話大意,

佛陀往昔當菩薩時,是是波羅奈國王的財官之子名叫周羅迦色提(簡稱他為小財官菩薩),他非常聰明可以洞悉一切前兆!

有一次小財官菩薩跟隨國王,在路上看到一隻死老鼠,小財官菩薩屈指一算,就自言自語說:「聰明之男子,取此鼠去,能得娶妻而經營職業。」

當時一位窮困的男子名叫周蘭特瓦西迦(簡稱窮困男),也就是周利盤特的前身,窮困男聽到了小財官菩薩這樣說,心想小財官菩薩不會說自己不知道的事情。

因此窮困男就把死老鼠帶回去,拿去某處酒店賣給一隻貓(主人給他錢),獲得一厘之錢的酬勞。(寵物飼料業。)

他用那一厘錢去換糖蜜,裝在水瓶作成有糖蜜的飲料水然後到花園賣給華鬘師傅喝,以此買對方的花朵!(飲料業。)

他用花朵的價錢再換取更多的糖蜜與水瓶,賣給華鬘師傅,換得對方摘剩的半數花草!不久用這個方法得到了八加利沙波拏價值的錢。(一加利沙波拏價值千百貝齒。)

到了某天風雨交加,因此宮殿內的遊園地,有許多枯幹枝葉被風吹落在地上,

園丁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位男子(原來的貧窮男)就告訴園丁說:「你把這些枯枝及葉送給我,我幫你把這些枯樹枝葉運出去。」

園丁說好。這位男子因為信奉財官菩薩之說,可稱之為他的弟子。

他接著前往兒童遊玩的地方,給兒童們一些糖蜜,讓兒童們為他運送這些枯樹及葉,堆積在園林的入口處。(他雇用童工來作運輸業與環保業!)

這時國王的陶器師傅,正想要為國王家燒陶器而需要柴火,於是到了遊園入口處看見了這些枯樹枝與枯葉,

所以就跟男子買了枯樹枝與枯葉而運走。

男子今日成為「賣火柴的小女孩」,喔不!是賣枯樹枝而得到了十六加利沙波拏之金錢,此外還得到了五甕及五個陶器。(燃料業)

這時男子他的財富有二十四加利沙般拏價值的錢了(一加利沙波拏價值千百貝齒。),

男子他又想:「我有更好的方法!」於是他在城門不遠之處設置了一個水甕,以此供給飲料水給五百位刈草人(割草人)。

五百位割草人跟他說:「我的朋友!你是我們的大恩惠者,我們能為你做什麼事?」

男子說:「我有要事之時,再請您們協助就好了!」(即時布施!培養商場好關係!)

接著他到處巡迴經營,與水陸許多商人都互相親近,有一天陸上商人跟他說:「明天有賣馬的人要來這裡,將帶五百匹馬來。」

男子聽了就跟割草人說:「今天您們請給我青草一束,我的草賣出之前,您們請不要賣草!」五百人都承諾!

於是他得到五百草束放在家中,賣馬的人因為在全村內得不到馬吃的青草,所以就只好用一千金錢來跟他買這五百束青草。(馬匹飼料業)

因此男子又更有錢了!接著經過幾天,某天有一位水上商人跟他說將有大船要進港!

男子又想到更好的方法,他用八加利沙波拏之金錢,租借了具備一切附屬人員及物品的豪華馬車,威風凜凜堂堂入港,

再用指環締結購買船貨之契約。他在船之近處用天幕而坐著,命令隨從人員說:「外來的商人要跟我會面,必須經過三人之門衛通報!」

這時有百名商人聽聞大船要來,由波羅奈都城來此處,想要購買商品。

船上諸人說:「你們不能購買商品,這船的商品,都已經由某處之大商人締結收買了!」

他們聽聞了就到此男子這裡。經過三人之門衛,才能與男子會面。

於是百名商人每人各出一千金錢,才能夠進入船內,與男子互相討論經商之權。(男子賺了十萬金!這算見面費)

這百名商人每人各出一千金錢請男子放棄所有權利,商品由商人們各自購得。(賣經商權!)於是男子共得二十萬金回歸波羅奈國。

男子便成了有二十萬金的富豪!(是黃金喔!所以一定很有錢!)他為了表達對財官菩薩的謝意,男子拿了十萬金錢到財官菩薩之前。

這時財官向男子問說:「你是如何得此財產的?」男子說:「依君之所言,於四個月間而得如是之財富!」

他由死鼠之事開始,向財官敘述一切經過之事。

此事被大財官所聞曰:「此人不可為他人奪去!」於是將其成年之女與之為妻,作此金家族之主人。大財官死後,彼就市之財官職。菩薩(小財官)亦隨其業報而去世。

佛陀說偈:

具眼之賢者,僅有一厘金
善能起其身,如吹一點火
。」
佛陀又說:「周羅槃特今依我得諸法中之大法。彼於前生即已得財產中之大財產!」

而這位貧窮男子賺得二十萬金錢就是周利盤特尊者的過去世,而那位小財官菩薩就是 佛陀的前身。

結論云:我們看貧窮男子聽了財官菩薩的話,他經營了好多事業,有寵物飼料業(賣死老鼠給貓當食物!),有飲料業(賣糖蜜的飲料水給華鬘師傅),有環境保護業然後也有雇用童工(幫園丁處理樹枝枯葉),還有當賣火柴的小女孩作燃料業,(把枯樹枝與枯葉賣給陶器老闆),然後用陶器水甕設置飲料水給五百割草人來培養商場關係;接著剛好趁著商機得到五百草束做馬匹飼料業,因為跟伍佰割草人與海陸商人都有好關係,所以可以得到最新商機然後用高價一次倒貨給賣馬人。

因為培養了商場好關係,所以趁著大船商人要進港時,獲得商議優先權!再用善巧方便製造很高級的局面,使得其他一百名商人必須用高價(一人千金)才能跟他購買商議權,乃至還要用高價(一人千金)才能跟他購買商品購買權。

那靠著賣出商議權與商品購買權,這男子就得了二十萬金了。所以他的財富成長很驚人,原來只是小小的一厘之錢,逐漸累積到了加利沙般拏價值的錢了(一加利沙波拏價值千百貝齒。),接著增加到一千金(賣草),然後就突然變成二十萬金了!這才短短四個月!真是要讚歎他的大智慧阿!

那我們從這個故事可以學到很多,我們行菩薩道度眾生也是要有智慧善巧方便,要知道眾生需要的是什麼?再適當的給予幫助或者法布施,這樣才能讓彼此都獲得大利益!

那另外一點,周利盤特尊者雖然在佛世時很愚笨,經過 佛陀指導才成阿羅漢!但其實他往世非常聰明!他會變愚笨的原因是因為往世造了惡業,他往世嘲笑他人愚笨,以及有吝法的業!

如《本生經》卷2:「彼昔日於迦葉佛出世之時出家時,甚為賢明,因於他之比丘諳記教語時加以嘲弄,比丘受彼嘲弄,感恥蒙羞,於是不復諳記教語,亦不復誦。依此業報,彼雖出家,亦甚愚鈍,諳記經句,亦讀後即忘」(CBETA, N31, no. 18, p. 169, a12-14 // PTS.Ja.1.116)

以前在這篇文章也提到過:

掃塵除垢、消除業障的方法─周利槃特的故事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7686615

【平實導師所著述的《楞嚴經講記》第八輯中也有跟大家介紹,在158頁以後。

《楞嚴經》卷5:「周利槃特迦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返息循空,斯為第一。」(CBETA, T19, no. 945, p. 126, b4-11)

在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經也有記載周利槃特的故事,

總之周利槃特很愚笨,他的父母生了他哥哥和他,
他哥哥非常的聰明,隨佛出家後很快證得阿羅漢,
說法度眾很久以後想到要度自己愚笨的弟弟周利槃特。

周利槃特出家後,因為愚笨的緣故怎麼樣都無法誦持經句,
佛陀教他四句偈,他常常記了第一句,忘了後三句;或是第二句記住了,第一句跟三、四句又忘記了。
為什麼周利槃特會這麼愚笨無法多聞熏習呢?
這是因為他往昔世當大法師時常常心中吝嗇,
老是怕別人得了法以後就和他一樣有智慧,所以常常吝法而不肯教導別人,
才會招來這樣的果報。
後來 佛陀就教他更簡單的兩句話:「我拂塵、我除垢。」他還是記不住這兩句,只能記住一句。
世尊看見他這樣的情況,知道他業障深重,為了想要把他的業障滅除,
於是教導他每天應該去為所有比丘們拂拭僧鞋上的不淨,
並且在洗刷清潔比丘們鞋子的時候同時口中也念:「我拂塵、我除垢。」

周利槃特開始每天很努力的實行,可是很多比丘們不願意讓他擦淨鞋子,因為怕這樣會損了自己的福德。

於是周利槃特又只好向 世尊稟告求情,世尊就向眾比丘們說:「你們不要遮止周利槃特為大眾掃除鞋子汙垢的事,
我要讓他藉這件事情來掃除他的業障。如果你們怕損了自己的福德,那你們可以在他為你們掃除鞋子以後,一一教導他這兩句法:『我拂塵、我除垢。』

就這樣眾比丘們依教奉行,周利槃特每天為眾比丘們擦拭鞋子,眾比丘也每天教導他;
這樣從早到晚每天實行,他終於把這兩句法記住了,也因為每天不斷的累積功德,有的比丘還會為他解釋這兩句法的意思;
時間久了他終於通達這兩句法的道理,也把往世吝法的業障消滅了。
他深入思維這兩句法,明白是應該從自己心中的污垢修除,
於是漸漸的善根發起了,吝法的業障也消除了,
他往世當大法師所學的微妙偈誦自然地出現在心中,
因此後來就深入觀行呼吸而斷除我執成為阿羅漢。

所以我們經過尊者周利槃特的故事就可以知道,

吝嗇是不好的!
吝法而不肯教人的法師和居士應該要引以為戒。
而如果我們自己學不會佛法也要記得這個因緣,可能是過去世吝法的緣故。

平實導師在書中提到:
要常常跟別人推薦正覺的正法,
別怕其他人後來居上使自己沒面子,否則這種業果在未來世還會繼續延伸下去。
如果能夠常常普勸眾人來學正法,
並且常常為學員們鋪設座位、整理鞋子、打掃廁所,
同時努力掃除自己心中的污穢,
有朝一日業障消除了以後,自然就不再有遮障了,那時還怕悟不了嗎?」


因此當「打掃講堂、打掃廁所」的志工、義工這樣是功德無量的,
再加上掃除自己心中的污穢,如此可以把自己的業障消除,
也可以跟正法的學員們,甚至已悟的菩薩、老師們結善緣、種福田,
這樣累積功德久了,道業必然會增上的。

掃灑講堂、佛塔,未來世也會長得端正,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端正報。一者、不瞋。二者、施衣。三者、愛敬父母。四者、尊重賢聖。五者、塗飾佛塔。六者、掃灑堂宇。七者、掃灑僧地。八者、掃灑佛塔。九者、見醜陋者,不生輕賤,起恭敬心。十者見端正者,曉悟[宿因。以是十業,得端正報。」
 

掃塵除垢、消除業障的方法─周利槃特的故事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7686615

那最後就是《本生經》與《六度集經》的原文,請自行參閱!

=================================

相關閱讀:

職場、商業經營、投資理財 (69)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category/562023
 

經典原文:

《本生經》卷2:【昔日於迦尸國之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財官之家,長繼其業,名周羅迦色提(小財官)。彼賢明伶俐,洞悉一切之前兆。某日,彼隨王而行,途中見一死鼠,即時參酌星宿思考自語云:「聰明之男子,取此鼠去,能得娶妻而經營職業。」爾時一窮困男子名周蘭特瓦西迦,聞此財官之言自思:「彼不可能言不知之事!」於是彼男子取鼠於某酒店中施與一貓,獲得一厘之錢。彼以一厘入手糖蜜,置水瓶中為飲料水。彼由森林中出,見華鬘匠等,與少量糖蜜及一杓之水。彼等與彼一握之華。彼以華之代價,翌日又以糖蜜與水瓶入手往花園而去。是日華鬘匠等以摘剩半數之草花與之而去。彼以此方法不久獲得八加利沙波拏[2]。又某風雨之日,於宮殿內之遊園地,為風吹落多數之枯幹枝葉於地上,園丁不知如何棄捨之方法。彼往其處告園丁曰:「如君將此枯枝及葉與予,予代君將此等殘物運去。」園丁承諾云:「請汝取去!」彼信奉小財官之說,可謂之為小財官之弟子。彼往兒童遊玩場所,與以糖蜜,兒童為其運去枯樹及葉,堆積於園林之入口處。時有王之陶器師,欲為王家燒陶器而求薪,至遊園入口處見此,即由彼手購買而運去。彼即日賣薪得十六加利沙波拏,此外尚入手五甕及五陶器。於是彼有二十四加利沙般拏入手時,彼云:「予有更佳之方法!」彼於距城門不遠處置一水甕,供給五百刈草人之飲料水。彼等云:「吾友!君為予等之大恩惠者,予等為君能為何事?」彼云:「予有要事之時,當請協助!」此後彼到處巡迴經營之間,與水陸各商者相親,陸上商人向彼曰:「明日有販馬者至,將帶此村五百頭馬而來!」彼聞此語向刈草人云:「今日每人請與我青草一束,予之草賣出之前,請勿賣草!」彼等承諾:「甚善!」於是持五百草束前來,積置於彼家中。販馬者於全村內不得馬之食草,竟以千金與彼,將草取去。其後復經數日,某日水上商人告彼云:「大船將來著港。」彼仍謂彼有善法!彼以八加利沙波拏之金,租借具備一切附屬人員品物之豪華馬車,威風凜凜堂堂入港,於是與以指環締結購買船貨之契約。彼於船之近處張天幕而坐,命令隨從人員曰:「由外來此商人會予,須經三人之門衛通報!」爾時有百名商人聞船來,由波羅奈都城來此,欲購品物入手。船上諸人云:「君等不得購物,此船之品物,已由某處之大商人締結收買之契約!」彼等聞此,齊來此男之處。從者如前之所言通過三人之門衛,始能與之會面。於是百名商人每人各出千金,始得與彼共同進入船內。更相互商權,由每人再各出千金請彼放棄所有權利,品物由商人各自購得。於是彼得二十萬金回歸波羅奈而去。為表謝意,彼持十萬金往小財官之前。爾時財官向彼問曰:「汝為何事得此財產?」彼云:「依君之所言,於四個月間而得如是之財富!」彼由死鼠之事開始,向財官語一切經過之事。此事為大財官所聞曰:「此人不可為他人奪去!」於是將其成年之女與之為妻,作此金家族之主人。大財官死後,彼就市之財官職。菩薩(小財官)亦隨其業報而去世。
等正覺者為此法語,成正覺後,說次之偈:
       具眼之賢者     僅有一厘金
      善能起其身     如吹一點火結分
如是佛言:「周羅槃特今依我得諸法中之大法。彼於前生即已得財產中之大財產!」
如是佛述此法話連絡此二事情作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周蘭特瓦西迦是周羅槃特,而周羅迦色提(小財官)即是我。」】(CBETA, N31, no. 18, p. 174, a12-p. 177, a9 // PTS.Ja.1.120 - PTS.Ja.1.123)
[2]一加利沙波拏價值千百貝齒。

《六度集經》卷3:【「昔者菩薩為大理家,積寶齊國,常好濟貧惠逮眾生,受一切歸猶海含流。時,有友子,以泆蕩之行,家賄消盡。理家愍焉,教之曰:『治生以道,福利無盡。』以金千兩給子為本。對曰:『敬諾。不敢違明誨。』即以行賈。性邪行嬖,好事鬼妖,婬蕩酒樂,財盡復窮。如斯五行[1]𣩠盡其財,窮還守之。時,理家門外糞上有死鼠,理家示之曰:『夫聰明之善士者,可以彼死鼠治生成居也。有金千兩而窮困乎?今復以金千兩給汝。』
「時有乞兒,遙聞斯誨愴然而感,進猶乞食,還取鼠去,循彼妙教,具乞諸味,調和炙之,賣得兩錢;轉以販菜,致有百餘。以微致著,遂成富姓。閑居憶曰:『吾本乞兒,緣致斯賄乎!』寤曰:『由賢理家訓彼兒頑,吾致斯寶。受恩不報,謂之背明。』作一銀案,又為金鼠,以眾名珍滿其腹內,羅著案上。又以眾寶瓔珞其邊,具以眾甘,禮彼理家,陳其所以:『今答天潤。』理家曰:『賢哉,丈夫!可為教訓矣。』即以女妻之,居處眾諸都以付焉,曰:『汝為吾後,當奉佛三寶,以四等心救濟眾生。』對曰:『必修佛教矣。』後為理家之嗣,一國稱孝。」
佛告諸沙門:「理家者,吾身是也。彼蕩子者,調達是。以鼠致富者,槃特比丘是。調達懷吾六億品經,言順行逆,死入太山地獄。槃特比丘,懷吾一句,乃致度世。夫有言無行,猶膏以明自賊,斯小人之智也。言行相扶,明猶日月,含懷眾生成濟萬物,斯大人之明也。行者是地,萬物所由生矣。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CBETA, T03, no. 152, p. 13, c24-p. 14, a25)

 

====================================================================================

更完整的原文故事:

《本生經(第1卷-第2卷)》卷2:「周羅財官本生譚
(菩薩=財官)
序分
此本生譚為佛在王舍城附近之耆婆菴羅林,對周羅槃特(小路)大德所述之談話。於是對周羅槃特之出生,必須敘述之。
王舍城之某豪商之女與其家僕相愛,恐他人知其所為,彼女云:「予等不能居於此處,若予父母知此惡事,予將被追放。須往他國定居!」於是持所有物出門而逃。二人前往各處尋覓人所不知之處。彼等於同居之間,彼女懷妊,臨月之時與夫相談:「予將臨月,予等遠離知人與親戚,於此處生產,予等彼此皆苦,不如歸家!」然其夫云:「今日歸去?明日歸去?」空蕩時日。於是彼女自思:「此愚者為大惡事,不敢前往。世間唯有父母,乃大恩惠者,彼人行與不行,予將自行!」於是整理家具,告知鄰人,往己之生家而出發。時其夫歸家,不見彼女,詢問鄰人,告往生家。彼急行逐後,於途中追及,彼女已於其地生產,問其故,妻:「夫君!予已生男兒!」夫:「將如之何?」妻:「予因欲生產,思歸生家,於途中生產,今已無往歸彼處之必要,莫如仍返原處!」二人同意回返。因於道路生子,取名槃特(道路)。彼女不久又再懷妊,詳情仍如前述。因皆於鄉里歸途所生,最初之子名摩訶槃特(大路),次名周羅槃特(小路),彼等攜其二子歸往住家。其間槃特童子聞其他兒呼喚叔父、祖父或祖母,問其母曰:「母親!他人之子有叔父、祖父、祖母,何以予等無有親類?」母:「此處無汝等之親戚,於王舍城有大富有之祖父,彼處汝等有多數之親戚。」子:「母親何以不往彼處?」彼女數度向其子解釋自己不能前往之理由,彼女後向其夫云:「此子等非常使予困惑,予之父母雖見予等,亦不致食予等之肉,予等使予等之子往祖父之家一見!」夫:「予不能與之會面,汝可攜子前往!」妻:「無論如何亦應使子等得見祖父之家為宜。」於是二人終於攜子到達王舍城中,宿於都門入口處之屋舍,彼女攜二子前往告知自己父母歸來之事。父母聞語後云:「流轉輪迴之身,不能無子,然汝等為予等之大罪人,予等眼前不能留置同居。汝等可持去若干財產,二人可往安樂之土地度日。二子可寄養於此處!」長者之女受取父母所贈之財產,而將二子交付伴來之使者。
二子於祖父之家成長。其中周羅槃特年幼,摩訶槃特隨同祖父一同往聽十力(佛)之說法,於佛面前常聞法語,起出家之心,彼告祖父云:「若祖父等許准,予將出家!」祖父云:「善哉!汝言,汝之出家較全世界人出家為難能可貴!如能如願,許汝出家!」於是伴彼往佛之前。佛:「長者,汝如何得子?」長者:「世尊!此子為予之孫,彼願侍佛出家!」佛命一托鉢僧曰:「汝為此子剃度出家。」長老向彼說示[1]皮五業處,行出家之式。彼憶持諸多佛語,達成年後,受具足戒,專心修行,達阿羅漢果。彼樂禪定,享道果之樂而度日。彼自思惟:「將以如是之樂,與周羅槃特!」於是往祖父長者之前云:「長者!若汝允許,予思使周羅槃特出家!」長者答云:「善哉!予許其出家!」彼使周羅槃特出家,並受十戒。而為沙彌之周羅槃特,生性愚鈍,雖然出家,經四個月尚不能諳記左列一偈:
       馨芳之紅蓮     於曉綻香薰
      以看徧照佛     輝空如日輪
彼昔日於迦葉佛出世之時出家時,甚為賢明,因於他之比丘諳記教語時加以嘲弄,比丘受彼嘲弄,感恥蒙羞,於是不復諳記教語,亦不復誦。依此業報,彼雖出家,亦甚愚鈍,諳記經句,亦讀後即忘,而彼勉勵諳記此偈,經四個月。爾時摩訶槃特告彼曰:「槃特!汝無奉教資格,經四個月不能奉持一偈,汝何能出家修達最上之位!汝宜由此寺離去!」其兄強制將彼放逐,周羅槃特慕佛之教,不欲為在家之人。爾時摩訶槃特為管齋者,一小兒醫師耆婆,持多香華自往菴羅果園中供養佛陀,聽聞說法,由座起立,禮拜十力(佛)後,接近摩訶槃特問曰:「尊者!佛前有幾多比丘?」摩訶槃特:「有五百人。」耆婆:「尊者!明日佛為上首,汝引導五百比丘請至予家受食。」摩訶槃特:「優婆塞!周羅槃特愚鈍之人不悟正法除外,餘者接受招待!」周羅槃特聞長老之言自思:「吾兄於如此比丘眾等接受招待,而予受除外,彼必對予無兄弟之情矣!如是此教說對予已無意義,莫如在家積布施等善行而生活!」於是彼於翌日云:「予將還家。」言畢離去。佛於天明觀察世間,見知此事,於是先周羅槃特遊行於彼出走道路城門之邊。周羅槃特由家中出,見佛而禮拜。於是佛向彼問曰:「周羅槃特!汝今時分欲往何處?」周羅槃特:「世尊!吾兄無理將予放逐!是故予今徘徊!」佛:「周羅槃特!汝就我而出家,若為兄放逐,何不來予前?汝在家何為,汝且來予前!」佛遂帶領周羅槃特至香室(佛房)之前使坐曰:「周羅槃特!汝面向東方只居於此處,手撫此布片口念:『除去塵垢!除去塵垢!』」佛與以神通力作成純淨之布片,佛於約束之時刻由比丘眾圍繞往耆婆之家,著於所設之座。周羅槃特仰望日輪念:「除去塵垢!除去塵垢!」手撫布片而坐。此布片於撫摸之中污染,彼就此自思:「此布片確為極清淨之物,今為予而捨去前之自性,成為污染,誠為諸行無常!」於是彼起盡滅觀,而增觀察智。佛知周羅槃特之心已上觀察智,佛言:「周羅槃特!汝不僅思此布片為易染塵垢之物,當思除去心內之諸欲塵!」佛放光明,恰如彼思佛坐其面前,唱次之偈曰:
       塵垢不得稱不淨     不淨是貪慾〔染污〕
      不淨貪慾之異名     捨此不淨比丘眾
      離貪不淨住教中     塵垢不得稱不淨
      不淨是瞋恚〔染污〕     不淨瞋恚之異名
      捨此不淨比丘眾     離瞋不淨住教中
      塵垢不得稱不淨     愚癡是不淨〔染污〕
      不淨愚癡之異名     捨此不淨比丘眾
      離癡不淨住教中
唱此偈終了時,周羅槃特得四無礙辯,同時達阿羅漢果;依四無礙辯通達三藏。彼於前生為國王時,右繞城廊,額頭出汗,彼以清淨布片拭額,布片污染。彼思:「為此肉身,使此清淨布片捨自性而被污染,諸行洵屬無常!」於是而彼得無常想,依此因緣為彼「除去塵垢」之緣。小兒醫生耆婆向十力佛行水供養,爾時佛曰:「耆婆!精舍尚餘一比丘!」佛以手覆鉢。摩訶槃特云:「世尊!寺中已無一比丘!」佛云:「耆婆!尚有一人!」耆婆:「如是往精舍察看有無比丘等在!」於是遣人前往。此時,周羅槃特自思:「吾兄云精舍無有一人,予今示彼精舍有諸多比丘之事。」於是彼化現各種情狀不同比丘一千人,使菴羅林中全部充滿比丘;或有比丘為懸掛衣服之事,或有比丘為染色之事,或有比丘為讀經之事。使見精舍有諸多比丘,歸去向主人耆婆報告:「主人!菴羅林之一面充滿比丘!」爾時高僧周羅槃特亦急速將己身化為一千槃特,心情愉快坐於菴羅林中,靜待事態之發展。
爾時佛向使者彼男言曰:「速往精舍示知:『佛喚周羅槃特。』」彼往告知,一千人皆云:「予乃周羅槃特,予乃周羅槃特!」彼男歸來云:「世尊!千人皆云為周羅槃特!」佛言:「如是,汝再一度前往,捕捉最初自行報名為『予為周羅槃特』之人,則餘人均將消失無蹤!」彼往如言而為,千人比丘忽然消失。周羅槃特與來迎之人一同前往。佛於食事完畢後,向耆婆為如是之言:「耆婆!汝取周羅槃特之鉢,彼將向汝表歡喜之意!」耆婆如言而為。高僧如幼獅為獅子吼,高誦三藏,天地震動,表歡喜之意。於是佛由座起立,由比丘等圍繞回歸精舍,示比丘眾應行之事,由座起立,立香室(佛房)之前,對比丘教團、善逝(佛)與之教誡,說業處之修行,激勵比丘教團,然後入佳香所薰香室,右脇向下,就獅子之牀而臥。晡時,比丘等由各處集來法堂,恰如褐色羊毛布環繞之幕狀列席而坐,開始話談佛之威德:「諸位法友!摩訶槃特不知周羅槃特之性格,四個月間不能使之諳記一偈,以其弟為愚者,由精舍強行放逐。等正覺者(佛)依彼無上法王之力,於一次食事之間,善能授與四無礙辯及阿羅漢位。依無礙辯彼得精通三藏,洵屬諸佛神力之廣大!」是時佛知法堂有此談話,佛思:「今為自己應往出堂之時。」於是內著二重之衣,締繫如電光之帶,披如褐色羊毛布之善逝(佛)之大衣,由佳香所薰之香室出來,美如醉象獅子,堂堂振步,表無限佛德而往講堂,於嚴飾堂之中央心情愉快昇入設備華美佛之高座,放六色光明,能深照海底,又如由犍陀羅山頂所出之旭光坐於座之中央。當佛到來之時,比丘教團之談話頓止而沉默。佛以柔軟慈愛湛然徧觀比丘大眾,佛言:「比丘集會,洵屬莊嚴寂靜,無一人動手動足,出咳噴嚏,此皆為見佛之莊嚴而起尊重之念,畏服佛之光明,假令我於一生不開口云事而坐,則將無先開始談話者。我應知開始談話之機會,我應最先開口!」於是佛以如甘露之梵音,問比丘等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談話集於此處耶?汝等中途何為停止言談耶?」比丘等答曰:「世尊!予等坐於此處非談卑俗之話,為讚嘆世尊之威德而坐談:『汝等法友!摩訶槃特不知周羅槃特之性格,經四個月不能諳記一偈,謂彼為愚者,由精舍強制放逐;然等正覺者(佛)依無上法王之威神,於一次食事之間使彼得四無礙辯並授與阿羅漢位。彼依無礙辯而精通三藏。佛之威力,洵屬廣大!』予等坐為此語!」佛聞比丘等之語而言曰:「汝等比丘!周羅槃特今依我於教法中得大法益,前生亦依我得財產中之大財產。」比丘等為明其意,向佛乞願,佛乃說明前生隱秘之因緣。
主分
昔日於迦尸國之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財官之家,長繼其業,名周羅迦色提(小財官)。彼賢明伶俐,洞悉一切之前兆。某日,彼隨王而行,途中見一死鼠,即時參酌星宿思考自語云:「聰明之男子,取此鼠去,能得娶妻而經營職業。」爾時一窮困男子名周蘭特瓦西迦,聞此財官之言自思:「彼不可能言不知之事!」於是彼男子取鼠於某酒店中施與一貓,獲得一厘之錢。彼以一厘入手糖蜜,置水瓶中為飲料水。彼由森林中出,見華鬘匠等,與少量糖蜜及一杓之水。彼等與彼一握之華。彼以華之代價,翌日又以糖蜜與水瓶入手往花園而去。是日華鬘匠等以摘剩半數之草花與之而去。彼以此方法不久獲得八加利沙波拏[2]。又某風雨之日,於宮殿內之遊園地,為風吹落多數之枯幹枝葉於地上,園丁不知如何棄捨之方法。彼往其處告園丁曰:「如君將此枯枝及葉與予,予代君將此等殘物運去。」園丁承諾云:「請汝取去!」彼信奉小財官之說,可謂之為小財官之弟子。彼往兒童遊玩場所,與以糖蜜,兒童為其運去枯樹及葉,堆積於園林之入口處。時有王之陶器師,欲為王家燒陶器而求薪,至遊園入口處見此,即由彼手購買而運去。彼即日賣薪得十六加利沙波拏,此外尚入手五甕及五陶器。於是彼有二十四加利沙般拏入手時,彼云:「予有更佳之方法!」彼於距城門不遠處置一水甕,供給五百刈草人之飲料水。彼等云:「吾友!君為予等之大恩惠者,予等為君能為何事?」彼云:「予有要事之時,當請協助!」此後彼到處巡迴經營之間,與水陸各商者相親,陸上商人向彼曰:「明日有販馬者至,將帶此村五百頭馬而來!」彼聞此語向刈草人云:「今日每人請與我青草一束,予之草賣出之前,請勿賣草!」彼等承諾:「甚善!」於是持五百草束前來,積置於彼家中。販馬者於全村內不得馬之食草,竟以千金與彼,將草取去。其後復經數日,某日水上商人告彼云:「大船將來著港。」彼仍謂彼有善法!彼以八加利沙波拏之金,租借具備一切附屬人員品物之豪華馬車,威風凜凜堂堂入港,於是與以指環締結購買船貨之契約。彼於船之近處張天幕而坐,命令隨從人員曰:「由外來此商人會予,須經三人之門衛通報!」爾時有百名商人聞船來,由波羅奈都城來此,欲購品物入手。船上諸人云:「君等不得購物,此船之品物,已由某處之大商人締結收買之契約!」彼等聞此,齊來此男之處。從者如前之所言通過三人之門衛,始能與之會面。於是百名商人每人各出千金,始得與彼共同進入船內。更相互商權,由每人再各出千金請彼放棄所有權利,品物由商人各自購得。於是彼得二十萬金回歸波羅奈而去。為表謝意,彼持十萬金往小財官之前。爾時財官向彼問曰:「汝為何事得此財產?」彼云:「依君之所言,於四個月間而得如是之財富!」彼由死鼠之事開始,向財官語一切經過之事。此事為大財官所聞曰:「此人不可為他人奪去!」於是將其成年之女與之為妻,作此金家族之主人。大財官死後,彼就市之財官職。菩薩(小財官)亦隨其業報而去世。
等正覺者為此法語,成正覺後,說次之偈:
       具眼之賢者     僅有一厘金
      善能起其身     如吹一點火結分
如是佛言:「周羅槃特今依我得諸法中之大法。彼於前生即已得財產中之大財產!」
如是佛述此法話連絡此二事情作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周蘭特瓦西迦是周羅槃特,而周羅迦色提(小財官)即是我。」」(CBETA, N31, no. 18, p. 167, a2-p. 177, a9 // PTS.Ja.1.114 - PTS.Ja.1.123)
[1]為觀身體不淨之不淨觀。
[2]一加利沙波拏價值千百貝齒。

 

 

 

========================================

(2017.3.13)經典中有個故事是菩薩靠一隻死老鼠開始做生意而逐漸致富,也證明了電視弘法中,正國老師說:【菩薩能夠善於修學及運用工巧明,或者現代科技的種種專業技術,可以很有效地廣獲資財而利益無量眾生。】

這個故事是周利槃特本生故事,電視弘法中,正偉老師也引用《六度集經》中的這個本生故事。而《本生經》中也有詳細說明周利盤特往昔靠一隻死老鼠致富的詳細精彩過程!內容蠻精彩的跟大家分享,以前部落格有引用過,今天再次引用電視弘法與經典原文跟大家分享!(周利槃特經過 世尊教導而得阿羅漢的故事,在 平實導師所著的《楞嚴經講記》第八輯中也有跟大家介紹,在158頁以後。)

《六度集經》卷3:【「昔者菩薩為大理家,積寶齊國,常好濟貧惠逮眾生,受一切歸猶海含流。時,有友子,以泆蕩之行,家賄消盡。理家愍焉,教之曰:『治生以道,福利無盡。』以金千兩給子為本。對曰:『敬諾。不敢違明誨。』即以行賈。性邪行嬖,好事鬼妖,婬蕩酒樂,財盡復窮。如斯五行𣩠盡其財,窮還守之。時,理家門外糞上有死鼠,理家示之曰:『夫聰明之善士者,可以彼死鼠治生成居也。有金千兩而窮困乎?今復以金千兩給汝。』
「時有乞兒,遙聞斯誨愴然而感,進猶乞食,還取鼠去,循彼妙教,具乞諸味,調和炙之,賣得兩錢;轉以販菜,致有百餘。以微致著,遂成富姓。閑居憶曰:『吾本乞兒,緣致斯賄乎!』寤曰:『由賢理家訓彼兒頑,吾致斯寶。受恩不報,謂之背明。』作一銀案,又為金鼠,以眾名珍滿其腹內,羅著案上。又以眾寶瓔珞其邊,具以眾甘,禮彼理家,陳其所以:『今答天潤。』理家曰:『賢哉,丈夫!可為教訓矣。』即以女妻之,居處眾諸都以付焉,曰:『汝為吾後,當奉佛三寶,以四等心救濟眾生。』對曰:『必修佛教矣。』後為理家之嗣,一國稱孝。」
佛告諸沙門:「理家者,吾身是也。彼蕩子者,調達是。以鼠致富者,槃特比丘是。調達懷吾六億品經,言順行逆,死入太山地獄。槃特比丘,懷吾一句,乃致度世。夫有言無行,猶膏以明自賊,斯小人之智也。言行相扶,明猶日月,含懷眾生成濟萬物,斯大人之明也。行者是地,萬物所由生矣。菩薩慈惠度無極行布施如是。」】(CBETA, T03, no. 152, p. 13, c24-p. 14, a25)

正偉老師在電視弘法中開示:【《六度集經》裡面說到:世尊過去世為菩薩的時候,曾經是一位善於理財的長者,喜歡救濟貧困、布施眾生。有一次一位好友過世,好友的兒子放蕩,敗光了爸爸所留下來的家產;於是長者自己就拿出黃金千兩給這個敗家的兒子,教誨他說:「理財啊!當以正道為先,你要走正路,未來的福報才能無窮。」好友的兒子表面上雖然恭敬的說:「我一定遵守伯父的教誨。」但是一轉身又揮霍如故,把這個千兩黃金又給敗光了。長者只好再拿出千兩黃金,再次的救濟了這一位好友的兒子。這種情形重複了五次、第六次的時候,長者又拿出了黃金千兩,指著家門前一隻死老鼠說:「如果是善於經營的人,拿這一隻死老鼠,也可以做生意過活。」此時門外有一個乞丐聽到了這句話,就把這一隻死老鼠撿起來,上街去乞討了調味料,然後精心的烹煮這一隻老鼠肉,拿到市場上去賣,賣到了兩個銅板,用這兩個銅板再批發一些蔬菜上街去販賣,就這樣子漸漸的賺錢、經營,成為富有之人。

有一天這位富人就想到:我本來是個乞丐,無意當中聽到長者的教誨,才成就了今日的財富,那我應該要回報長者。所以他就打造了一隻黃金做的老鼠,用各種的寶石塞在這個老鼠的肚子裡面,放在銀做的桌子上,上面鋪著瓔珞,然後拿來供養給長者。長者知道以後就很高興的說:「善哉!大丈夫,你是一位能夠接受教誨的人。」於是便把女兒嫁給了他,繼承了長者的家業,從此以後呢,敬奉佛法僧三寶,以四無量心廣行布施。佛說:「這一位長者就是我——世尊的過去世,那一位乞丐就是周利槃特比丘,而那一位浪蕩子呢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過去雖然聽聞我所說的經多達六億品,可是他的嘴巴雖然說好啊!好啊!可是他作出來的行為,卻是違逆我的教導,並沒有把它付諸實踐,所以他死後入太山地獄,也就是第七層地獄。而周利槃特比丘呢,雖然他只聽了我一句話,但是卻歡喜奉行,以此度化眾生。一個人如果有言無行,就好像拿著膏藥貼在自己的眼睛上,自己遮蓋了自己,這個只能叫作小人之智。如果一個人呢,他的言行一致,就如同日月光明,這才是大人之智。菩薩們行布施波羅蜜、行佛法就應該如此。」】為什麼學佛總是沒有進步?─學佛釋疑二第18集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18

 

 

 

經典原文:

《本生經》卷2:【昔日於迦尸國之波羅奈都梵與王治國時,菩薩生於財官之家,長繼其業,名周羅迦色提(小財官)。彼賢明伶俐,洞悉一切之前兆。某日,彼隨王而行,途中見一死鼠,即時參酌星宿思考自語云:「聰明之男子,取此鼠去,能得娶妻而經營職業。」爾時一窮困男子名周蘭特瓦西迦,聞此財官之言自思:「彼不可能言不知之事!」於是彼男子取鼠於某酒店中施與一貓,獲得一厘之錢。彼以一厘入手糖蜜,置水瓶中為飲料水。彼由森林中出,見華鬘匠等,與少量糖蜜及一杓之水。彼等與彼一握之華。彼以華之代價,翌日又以糖蜜與水瓶入手往花園而去。是日華鬘匠等以摘剩半數之草花與之而去。彼以此方法不久獲得八加利沙波拏[2]。又某風雨之日,於宮殿內之遊園地,為風吹落多數之枯幹枝葉於地上,園丁不知如何棄捨之方法。彼往其處告園丁曰:「如君將此枯枝及葉與予,予代君將此等殘物運去。」園丁承諾云:「請汝取去!」彼信奉小財官之說,可謂之為小財官之弟子。彼往兒童遊玩場所,與以糖蜜,兒童為其運去枯樹及葉,堆積於園林之入口處。時有王之陶器師,欲為王家燒陶器而求薪,至遊園入口處見此,即由彼手購買而運去。彼即日賣薪得十六加利沙波拏,此外尚入手五甕及五陶器。於是彼有二十四加利沙般拏入手時,彼云:「予有更佳之方法!」彼於距城門不遠處置一水甕,供給五百刈草人之飲料水。彼等云:「吾友!君為予等之大恩惠者,予等為君能為何事?」彼云:「予有要事之時,當請協助!」此後彼到處巡迴經營之間,與水陸各商者相親,陸上商人向彼曰:「明日有販馬者至,將帶此村五百頭馬而來!」彼聞此語向刈草人云:「今日每人請與我青草一束,予之草賣出之前,請勿賣草!」彼等承諾:「甚善!」於是持五百草束前來,積置於彼家中。販馬者於全村內不得馬之食草,竟以千金與彼,將草取去。其後復經數日,某日水上商人告彼云:「大船將來著港。」彼仍謂彼有善法!彼以八加利沙波拏之金,租借具備一切附屬人員品物之豪華馬車,威風凜凜堂堂入港,於是與以指環締結購買船貨之契約。彼於船之近處張天幕而坐,命令隨從人員曰:「由外來此商人會予,須經三人之門衛通報!」爾時有百名商人聞船來,由波羅奈都城來此,欲購品物入手。船上諸人云:「君等不得購物,此船之品物,已由某處之大商人締結收買之契約!」彼等聞此,齊來此男之處。從者如前之所言通過三人之門衛,始能與之會面。於是百名商人每人各出千金,始得與彼共同進入船內。更相互商權,由每人再各出千金請彼放棄所有權利,品物由商人各自購得。於是彼得二十萬金回歸波羅奈而去。為表謝意,彼持十萬金往小財官之前。爾時財官向彼問曰:「汝為何事得此財產?」彼云:「依君之所言,於四個月間而得如是之財富!」彼由死鼠之事開始,向財官語一切經過之事。此事為大財官所聞曰:「此人不可為他人奪去!」於是將其成年之女與之為妻,作此金家族之主人。大財官死後,彼就市之財官職。菩薩(小財官)亦隨其業報而去世。
等正覺者為此法語,成正覺後,說次之偈:
       具眼之賢者     僅有一厘金
      善能起其身     如吹一點火結分
如是佛言:「周羅槃特今依我得諸法中之大法。彼於前生即已得財產中之大財產!」
如是佛述此法話連絡此二事情作今昔之結語:「爾時之周蘭特瓦西迦是周羅槃特,而周羅迦色提(小財官)即是我。」】(CBETA, N31, no. 18, p. 174, a12-p. 177, a9 // PTS.Ja.1.120 - PTS.Ja.1.123)
[2]一加利沙波拏價值千百貝齒。

=========================================================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9/18

為什麼學佛總是沒有進步?─學佛釋疑二第18集

 
學佛釋疑(二)第18集
由 正偉老師開示:為什麼學佛總是沒有進步?
學佛釋疑(二)影音連結

各位電視機前的菩薩們:

阿彌陀佛!

先問候大家:少病少惱否?色身康泰否?遊步輕利否?道業精進否?眾生易度否?

各位現在所收看的節目是佛教正覺同修會為各位準備的「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二)」,我們將一些初機學佛人會感覺到困惑的問題,把它用簡單的方式,分門別類來為各位解說。前面我們用了很多集的時間,用深淺不同的角度,介紹了佛教中所說的法與觀行的內容,以及如何證得初果須陀洹的方法。雖然我們儘量用白話淺顯的方式來介紹,但相信一定還有很多的觀眾,會覺得好像沒有真正的聽懂,仍然無法去想像到底 佛所說的意思是什麼樣呢?很多人會說:「我也已經學佛了好幾十年了,認真的說起來,我覺得現在的我跟幾十年前比較起來,好像懂了一些事情,但是在實證上真的是沒有什麼進步,連想要唸佛往生西方,心裡也不是很有把握。」

今天的節目我們就這個問題來聊一聊,學佛無法進步的原因有很多,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為什麼學佛會進步?大體上說起來,在佛法上面的進步要依靠四個條件,齊步前進才可能作得到。這四個條件就是福德、智慧、定力以及除性障。這四件事情就如同一把椅子的四支腳,一定要齊頭並進;哪一支腳長一些或短一些,這一把椅子都會搖晃不穩,我們一坐上去就會摔下來。

學佛要進步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福德」,而且是必須要在正確的佛法、在正法之中所培植的福德。佛法當中每一個階位的修行,它都必須要具有相對應的福德,差一點點都不行。學佛久了以後就會發現,福德其實是最難在短時間裡面培植具足的,因為要培植福德,它是需要因緣、需要時間。假如我們因緣很好,遇到了能夠幫助弟子解脫證悟的大福田,就要趕快去種、多多的去種。這一些福德,它會大大的關係到日後我們在佛法上的修證。很多人很聰明心性也不錯,可是在學佛的道路上就是難以前進,總是會被一些事物給障礙住,每當有了進步的因緣來了,就會冒出一些事讓我們無法前進修學,這就是福德不足。如果福德不足,那後面的三個條件都不用再看了;因為福德不足的人,他甚至遇不到 佛、遇不到正法住世、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出世弘法。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福德因緣差,那就一定不可能斷結而證果,最多只是修學一些未來生的福報罷了。

第二個條件是「定力」,一個佛弟子如果心亂亂的,弟子自己都克制不了自己的心,在那邊胡思亂想,那就不會有多餘的心思去思惟法義,沒有多餘的心思去用功。我們的心總是在五欲法塵上面打滾,被五欲之繩給綁住了自己都還不知道。世尊說過:眾生一定是被自己的五欲給綁住,為了貪著色、聲、香、味、觸,眾生花盡了心思、時間,想要去享受五欲,這是眾生的天性。既然是天性,代表這種情況是很難被改變的,因為眾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辛苦了一輩子,不就是為了享受各種五欲的境界嗎?佛弟子學佛知道了那是有漏的過患,可是仍然無法、無力去改變自己的現況,就是因為自己已經多生多劫以來,就一直被這樣的五欲之繩,一層一層的緊緊捆住,想動也動不了,只是自己從來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仍然是無能為力,因為五欲已經變成了我們根深柢固的習氣了,意識雖然想要改變,但最後終究是下不了決定。因為我們整個的心都已經被五欲的枝葉所占滿了。想要改變這樣的狀況,自己一定得要具備一些基礎的定力,至少要能夠讓自已的心不亂。在現在的社會想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但是在正覺講堂,我們一進來禪淨班就開始學習無相念佛,將自己所有的念匯歸入憶佛的念,用這個法門當作是我們的行門,天天練習、時時鍛鍊,配合上福德的培植、慧力的增上。修學無相念佛的同學可以在半年、一年、兩年半的課程當中,將定力培養上來。從欲界定的定力一直提升到未到地定的定力,我們培植定力但是不入定境,所以外面道場所難以成就的這種定力,在正覺講堂反而是一種基本功,一種基本的要求。

至於「慧力」這是現代末法時代學人的悲哀與痛苦。所謂末法時代是指雖然到處都看得到佛寺、看得到出家人,好像處處都有佛法可以學,但是真正正確的佛法卻很難得到,能夠幫助我們斷結證果的正法更是稀有難遇。放眼望去到處都是錯誤的佛法,或是披著佛教外衣的那一些邪法外道法充斥在坊間,只要我們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努力了一輩子但始終都沒有進步,甚至是走入了邪法之門,反而種下了下一生的三惡道種子。

還有一個部分就是要除我們的「性障」,這個部分其實它是屬於福德的一部分,但是因為特別會影響到我們的修行,我們把它獨立拿出來。性障簡單的來說,就是對於欲界、對於三界的貪愛——又叫作五蓋障。由於有這五種蓋障,使得佛法的光明無法照射進我們的心,使得我們無法離開欲界,必須要不斷的輪迴。這五種蓋障大致上來說,就是貪欲蓋、瞋恚蓋、昏沉睡眠蓋、掉悔蓋以及疑蓋,今天的課程當中,我們不針對這四類原因作太細的解釋,我們用一些 佛陀教導我們學佛所以能夠快速進步的原因,讓各位自己來體會一下,為什麼我們學佛難以進步?其中的關鍵到底在哪裡?

大家都知道 世尊在世的時候,教團中最笨的人叫作周利槃特。在《增壹阿含經》跟《法句經》裡面都提到過他,說到:佛在舍衛國的時候,有一位比丘叫作周利槃特,他是到了年老才出家,智慧非常的闇塞;於是 佛就叫五百位阿羅漢,輪流的去教導周利槃特。但是三年過去了,槃特連一句偈也背不起來,所以整個舍衛國裡面,大家都曉得槃特的愚笨。槃特的哥哥也在僧團中出家,有一次哥哥就罵槃特,你再這樣子愚昧,連戒的內容都背不起來,不如還俗回家去吧!槃特聽到以後非常的難過,就靠在祇園精舍的門口哭泣。剛好 佛經過了就問:「你為什麼要哭啊?」槃特說:「哥哥講我再不進步的話就要我還俗」,佛就安慰他說:「你跟著我出家,是依靠我——佛而得到成就,不是依靠哥哥。」所以呢,佛就帶他到一個安靜的房間,拿了一支掃把給他,然後要槃特唸誦「掃地」,把這一句話當作一首偈。槃特從此之後呢,每天就是拿著掃把掃地,口中就唸誦著掃地、掃地、掃地。佛告訴他:「你年老出家,現在會唸這一首偈還不夠,你要觀察自己的,身三業、口四業、意三業,總歸為心的一業。要去看一看它們是如何而起、如何而滅?觀察上天堂、下地獄、入涅槃都是由於它們所生起的啊!」這樣子幾天後周利槃特忽然明白了,原來 佛要他去掃地,就是要掃除心中的結使與纏縛;所以自此之後,他就努力的去除三縛結、去除五下分結、去除五上分結,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當時僧團規定,每天派一位比丘去為比丘尼僧團說法,有一天輪到了周利槃特,比丘尼們知道槃特不會說法,只會說掃地這一首偈,所以大家就約好把這一首偈倒過來唸變成地掃,要來嘲笑周利。沒想到第二天槃特上座了,比丘尼們大家想要嘻嘻哈哈來唸出地掃的時候,忽然每個人的嘴巴張得大大的,卻發不出聲音。周利槃特於是就順利的說完了有關掃地這一首偈,以及它的意涵,使得比丘尼們大大的佩服。

又有一次波斯匿王在王宮設宴供養僧團,佛陀就要槃特捧著 佛陀的缽,大家順序進入王宮,沒想到門口的守衛知道槃特愚笨,故意擋住他不讓他進去,槃特就只好站在皇宮的門口等待。波斯匿王拿食物要供養 佛陀,可是沒有看到 佛的缽,這時候虛空中就出現了一雙手,捧著佛缽進來,佛陀接過了缽,波斯匿王大驚失色的說:「這是誰的手啊!」佛回答:「這是周利槃特的手,剛才他被你的守衛擋在門口,知道我要用齋了,只好用這種方式把缽拿進來了。」

相反的,提婆達多算是非常聰明的弟子,在很短的時間當中,提婆達多就證得了三禪。可是他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到自己要異想天開、要害死 佛、要自己取而代之。那為什麼這兩個人的情況會像這樣子呢?佛陀又解釋了,其實早在很多劫以前就已經種下了這個因。《六度集經》裡面說到:世尊過去世為菩薩的時候,曾經是一位善於理財的長者,喜歡救濟貧困、布施眾生。有一次一位好友過世,好友的兒子放蕩,敗光了爸爸所留下來的家產;於是長者自己就拿出黃金千兩給這個敗家的兒子,教誨他說:「理財啊!當以正道為先,你要走正路,未來的福報才能無窮。」好友的兒子表面上雖然恭敬的說:「我一定遵守伯父的教誨。」但是一轉身又揮霍如故,把這個千兩黃金又給敗光了。長者只好再拿出千兩黃金,再次的救濟了這一位好友的兒子。這種情形重複了五次、第六次的時候,長者又拿出了黃金千兩,指著家門前一隻死老鼠說:「如果是善於經營的人,拿這一隻死老鼠,也可以做生意過活。」此時門外有一個乞丐聽到了這句話,就把這一隻死老鼠撿起來,上街去乞討了調味料,然後精心的烹煮這一隻老鼠肉,拿到市場上去賣,賣到了兩個銅板,用這兩個銅板再批發一些蔬菜上街去販賣,就這樣子漸漸的賺錢、經營,成為富有之人。

有一天這位富人就想到:我本來是個乞丐,無意當中聽到長者的教誨,才成就了今日的財富,那我應該要回報長者。所以他就打造了一隻黃金做的老鼠,用各種的寶石塞在這個老鼠的肚子裡面,放在銀做的桌子上,上面鋪著瓔珞,然後拿來供養給長者。長者知道以後就很高興的說:「善哉!大丈夫,你是一位能夠接受教誨的人。」於是便把女兒嫁給了他,繼承了長者的家業,從此以後呢,敬奉佛法僧三寶,以四無量心廣行布施。佛說:「這一位長者就是我——世尊的過去世,那一位乞丐就是周利槃特比丘,而那一位浪蕩子呢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過去雖然聽聞我所說的經多達六億品,可是他的嘴巴雖然說好啊!好啊!可是他作出來的行為,卻是違逆我的教導,並沒有把它付諸實踐,所以他死後入太山地獄,也就是第七層地獄。而周利槃特比丘呢,雖然他只聽了我一句話,但是卻歡喜奉行,以此度化眾生。一個人如果有言無行,就好像拿著膏藥貼在自己的眼睛上,自己遮蓋了自己,這個只能叫作小人之智。如果一個人呢,他的言行一致,就如同日月光明,這才是大人之智。菩薩們行布施波羅蜜、行佛法就應該如此。」

從這樣的兩段本生故事裡面,各位想到了什麼?首先,學佛是要學很多很多才會有成就嗎?佛說過八萬四千種法門,意思是指無量法門。我們是要把這八萬四千種法門都學盡了,才會有成就嗎?不是!佛的八萬四千法門是適應不同的眾生、不同的根性,所以會有不同的法門。重點是能不能夠利用、能不能夠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法門,然後歡喜奉行。就如同周利槃特,我們會發現周利槃特他不是一個聰明的人,甚至在過去生當中,他就一直不是聰明的人。可是他願意相信 佛所說的法,哪怕只是聽到了一句,甚至連一句都背不起來,他卻非常的歡喜奉行而且付諸實現。因此在過去生當中已經是如此,在今生當中呢,他就跟著 佛成就了阿羅漢果。提婆達多呢,在過去生當中他就已經是一位聰明的人,甚至呢比過去生的 世尊都要聰明。在《六度集經》裡面,世尊常常講述:過去的提婆達多是多麼的聰明,遠遠在 祂之上;可是由於心性不正,由於不願意相信 世尊所教導的法,所以即使聽完了 世尊六億品的教導,因為他沒有辦法付諸實現,仍然到頭來是一場空;而且謗佛、謗法,最後只好下地獄去承受這些果報。

我們也會發現今生學佛如果有成就,不是光靠今生的努力,他必須是多生多劫以來福德的累積,所以我們把學佛的四個條件裡面,福德放在第一位。各位會發現為什麼今天周利槃特會成就,不是因為今生的努力,而是早在過去無量生前,一世一世,周利槃特與 佛、周利槃特與正法所累積的善因緣、善種子、善福德。一定是這樣子多生多劫以來的累積,到了今生才有機會在 佛的座下斷結證果。這也就是為什麼 佛陀擁有這麼多的弟子,可是用功努力的不一定有成就,反而是一些好像跟 佛第一次見面的人,佛說:「善來比丘」,結果對方就鬚髮自落,馬上就成就了初果、三果,乃至於四果阿羅漢,這都不是偶然的事。我們只看到的它一個果——今生的狀況,但是過去實際上是累積著無量的因。

又譬如說:在佛世的時候,最年輕的一位阿羅漢只有八歲——八歲的阿羅漢。這位阿羅漢因為只有八歲,所以他就如同一般小孩一樣喜歡玩水,喜歡在水裡面蹦蹦跳跳。有一次這位八歲阿羅漢,在恆河裡面玩水的時候,被波斯匿王看到。波斯匿王回頭就跟茉莉夫人說,跟他的同修說:「說那個是阿羅漢我不相信啦!八歲的小孩又愛玩水,在那邊嘻嘻哈哈的,怎麼會是阿羅漢?」沒想到那位小孩子聽到了,他就跟他的同伴講好:「待會我們洗完澡以後,大家就各自帶著澡盆,我們從天上飛回去。」於是就這樣子威儀庠序,順序的從波斯匿王的王宮上面飛回去;波斯匿王看到之後才大驚失色,原來判斷別人有沒有實際的證果,不能從表相上來判斷。那各位可想而知,八歲的小孩成就阿羅漢果,是因為他今生的努力嗎?不是!這只是一個果,而他的因早就已經種在無量世之前。

今天時間的關係,我們就先為各位介紹到這一邊。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

學佛釋疑(二)影音連結

正覺教團法界弘法

 

 

 

 

arrow
arrow

    Shamus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