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過年的時間又到了,祝大家新年快樂!大發七聖財!
在佛法中說的七聖財是信、戒、慚、愧、聞、捨、慧。
佛陀在經中說能有這七聖財,就是聖人。如《大般涅槃經》卷11〈聖行品 7〉:「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捨離,故名聖人。」(CBETA, T12, no. 374, p. 433, c15-16)
《大般涅槃經》卷1:「復次,比丘!更有七法汝等當行。一者於佛法僧,生堅固信;二者有慚;三者有愧;四者心常樂於多聞;五者心不輕躁;六者樂聞經義;七者樂修智慧。汝等若能修此七法,功德智慧日就增長。」(CBETA, T01, no. 7, p. 194, a18-23)
接著來淺談七聖財:
一、信
七聖財的「信」就是對 佛法僧三寶的淨信,那當然證量越高對 佛的信心越多,譬如 阿難尊者對 佛陀的信心,就超過其他五百阿羅漢,當醉象衝向 佛陀時,五百阿羅漢都飛起來逃得遠遠的,只有 阿難尊者安心地待在 佛陀的身邊。而 佛陀一舉手,衝過來的醉象馬上瞬間被降伏。這是因為 阿難尊者很理解 佛陀的威神之力。
《雜寶藏經》卷8:「佛在王舍城。爾時提婆達多,放護財醉象欲得害佛,五百羅漢,皆飛虛空,唯有阿難,獨在佛後。佛時舉右手,護財白象,見五百師子,象時恐怖,即便調順。五百比丘,盡棄佛去,唯有阿難,在於佛後。」(CBETA, T04, no. 203, p. 488, c26-p. 489, a1)
對 佛的信心足不足夠?關鍵在於證量,譬如初地菩薩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佛道,也就是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初地菩薩對佛道的了解至少也達成了三分之一;而明心又眼見佛性的十住滿心菩薩是完成了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一,在佛道中是只完成了九分之一。那剛進入第七住的明心的菩薩更少了,完成了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六,那換算是佛道的十五分之一而已。
因此對什麼事情越了解,才會越有信心。
二、戒
戒就是戒律,當菩薩就要受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律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減少貪瞋癡,要饒益有情,要攝持善法,要注意律儀。
《成唯識論》卷9:「戒有三種。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CBETA, T31, no. 1585, p. 51, b9-10)
戒律簡單的說就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三與四、慚愧
慚就是羞恥自己有所缺少的部分,愧就是羞於惡行。
在經文中也詳細說明了慚愧的定義,慚愧是善法,能救眾生,讓眾生自己不造作諸惡,做了惡事就發露懺悔。若能懺悔懷慚愧,罪業就能滅除。
《大般涅槃經》卷19〈梵行品 8〉:「耆婆答言:「善哉,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大王!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有慚愧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說有父母兄弟姊妹。』善哉大王!具有慚愧。大王且聽,臣聞佛說:『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諸惡,二者作已懺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雖先作惡後能發露,悔已慚愧更不敢作,猶如濁水置之明珠,以珠威力水即為清;如烟雲除,月則清明。作惡能悔,亦復如是。』王若懺悔懷慚愧者,罪即除滅,清淨如本。」(CBETA, T12, no. 374, p. 477, b23-c8)
五、多聞
多聞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的智慧更加增廣,以及增廣自己的善法,往梵行已立、斷除煩惱的道路邁進,目的也是為了要幫助自己與眾生往佛道邁進。
《長阿含經》卷2:「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
《中阿含經》卷1〈七法品 1〉:「聖弟子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是謂聖弟子得五善法。」
六、捨離
捨就是布施啦!那布施的目的就是累積福德、捨掉貪瞋癡,以及攝受眾生往佛道邁進。布施的因緣果報可以看《優婆塞戒經》都有詳細說明。
七、智慧
修這些七聖財的目的就是要得到佛法中的智慧,智慧就是般若與一切種智,目的就是要斷除煩惱,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以此達到「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的目的。
以上就是七聖財,我們都要努力修集,祝福大家將來成為法財長者。
註:
《長阿含經》卷2:「佛告比丘:「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一者有信,信於如來、至真、正覺,十號具足。二者知慚,恥於己闕。三者知愧,羞為惡行。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滅惡修善,勤習不捨。六者昔所學習,憶念不忘。七者修習智慧,知生滅法,趣賢聖要,盡諸苦本。如是七法,則法增長,無有損耗。」」(CBETA, T01, no. 1, p. 11, c13-21)
《中阿含經》卷1〈七法品 1〉:「云何聖弟子得七善法?謂聖弟子得堅固信,深著如來,信根已立,終不隨外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是謂聖弟子得一善法。復次,聖弟子常行慚耻,可慚知慚,惡不善法穢汙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是謂聖弟子得二善法。復次,聖弟子常行羞愧,可愧知愧,惡不善法穢汙煩惱,受諸惡報,造生死本,是謂聖弟子得三善法。復次,聖弟子常行精進,斷惡不善,修諸善法,恒自起意,專一堅固,為諸善本,不捨方便,是謂聖弟子得四善法。復次,聖弟子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是謂聖弟子得五善法。復次,聖弟子常行於念,成就正念,久所曾習,久所曾聞,恒憶不忘,是謂聖弟子得六善法。復次,聖弟子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此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是謂聖弟子得七善法也。」(CBETA, T01, no. 26, p. 423, a14-b4)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