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13)成佛是要福德、智慧修集圓滿,其實關鍵還是在福德,因為智慧可以讓諸佛菩薩來加持!而福德卻是要一步一腳印修的!
導師常跟我們說供佛是每天累積廣大福德最簡單的方法之一!
導師也說一個人要成佛,一定要親近供養奉事無量無邊的諸佛,
像是《法華經》中的大阿羅漢們被授記成佛,最快的阿難尊者還要供養62億尊佛才能成佛!
而其他的大阿羅漢都是要供養幾萬億乃至三百萬億那由他諸佛之後才能成佛。
因此供養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是我們要努力去實踐的!
供佛功德無量!我們以前就常常說過了!

供佛功德(次法五之二)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177386886

供佛時的「六種作意」讓功德更加殊勝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91038024

因此今天這個故事也是教導大家要供佛的故事!出自《增壹阿含經》卷25中,
佛陀說這位尸婆羅比丘是聲聞比丘中福德第一的!
他從小生長在大富長者的家庭,有五百位童子隨從服侍著他,
他二十歲出家就成為六通具足的大阿羅漢,五百位隨從也跟著他出家學佛成為阿羅漢!
他的福報大到不論他走到哪哩,都會受到當地居民的尊敬與熱情供養,
甚至連天神也常常暗中相助,即便身處無人的深山或荒野之中,也有天神親身服侍供養。 

他的福德為什麼會那麼大呢? 佛說因為他累劫以來常常努力供養諸佛,
我們快來看他的故事!(剛好在網路上看到白話的全文翻譯,隨喜讚歎翻譯者喬正一,經文原文在最下面)



供佛須知:如何在家供佛。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7686993

---------------------------------------------------------------------------------------------------
以下白話翻譯引用自http://www.charity.idv.tw/b/b34.htm 

《增壹阿含經》卷25
我是這樣聽 佛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的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裡。
當時,舍衛城中有一位名叫月光的長者,家裡非常有錢,不但是象、馬、七種珍寶皆悉備具,其他如金、銀等珍寶更是不計其數。
可惜月光長者雖財富無限,卻不能買到他要的幸福,因為他膝下無兒,這是他心中最大的遺憾。於是,他開始求助超自然,他求禱天神,求遍所有日、月、天神、地神、鬼子母神、四天王、二十八大神鬼王、帝釋天主、梵天上帝、山神、樹神、五道大神,甚至遍訪名醫,嚐盡各種藥草。他這麼辛苦,無非是祈求上蒼能恩賜他一個兒子。
或許真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月光長者的虔誠或許真的感動了上天,有一天他的妻子告訴他好消息:「我懷孕了!」長者高興得無法自己,立即命人好好照料妻子的起居。
經過了八九個月,長者的妻子分娩了,果真生了一個男嬰,長得非常的俊俏可愛,可謂世間希有,肌膚粉嫩,如桃花色一般
但是,這名男嬰初生之時,發生了一件讓人無法接受的超自然現象,男嬰竟然手握無價的摩尼珠,且能開口說出以下的偈語:
此家頗有財,  寶物及穀食,
   我今欲惠施,  使貧無有乏。
  若此無物者,  財寶及穀食,
    今有無價珠,  常用惠施人
。」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男嬰的家裡非常的有錢,所以男嬰很想用錢來幫助貧困的人,現在他手握著無價珠寶,也是要用來布施助人。
    因為這種現象對一般人來說實在是太駭人了,家中奴僕都被嚇得紛紛逃竄,口中並嚷著:「妖怪啊!鬼啊!夫人怎麼會生出一個妖魔鬼怪?」
    畢竟天下父母心,只有長者夫妻二人因愛子心切,沒有逃走。
長者夫人以如下的偈語問男嬰:
為天乾沓和,  鬼魅及羅剎,
    是誰姓字何,  我今欲知之
。」
    夫人是問男嬰究竟是何方神聖?究竟是天神?是精靈?是鬼?是妖怪羅剎?
男嬰以如下偈語回報其母,表明他是人,不是非人,請大家安心,不要恐慌:
非天乾沓和,  非鬼魅羅剎,
    我今父母生,  是人不足疑
。」
    夫人聽到上開回答後,便寬心不少,甚至感到高興,便跟長者建議請人來替兒子算命,看看這種現象是吉或是凶。
長者便請印度的外道尼犍子替兒子看相,沒想到這個外道一如坊間的算命師,是個不折不扣的江湖術士,滿口胡說八道,他竟然告訴長者:「此兒是福薄之人,無益於長者家人,應盡早把他殺掉。若不殺掉,必會剋父剋母,令長者家運衰耗,甚至家破人亡。
還好月光長者算是理性的人,他想到他這麼辛苦向天地諸神祈求,好不容易才有這麼一個兒子,他不信這個兒子會剋父剋母,於是決定再向其他人求教。
長者聽說悉達多太子剛成佛沒多久,眾人皆尊稱他為大沙門,他想或許可以向佛陀求教,於是抱著懷中的兒子走向祇樹給孤獨園林,欲拜訪佛陀。
但在半路上又想到許多年長的修行人,見多識廣,都尚且不能解釋兒子的問題,更何況悉達多太子如此年輕,才出家沒多久,又怎能解決他的疑惑呢?於是,他決定打退堂鼓,欲打道回府。
長者有一位相交甚久的好友,才剛過世沒多久,這位老友死後轉生為天神,在天上知悉長者心中的煩惱,便於虛空中顯靈,鼓勵長者:「長者啊,你聽好!你只要向佛陀那裡跨出一小步,便能為你自己招來大利益,大福報。佛陀來到這個世界是非常的難能可貴,如果你不好好把握機會,一定會後悔莫及。長者啊,這世上有四件事情,千萬不可輕視大意,第一是太子雖年幼,但千萬不可得罪他,因為他一旦繼位得勢,恐將復仇算帳;第二是對於小火不可大意,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三是
雖小也不可輕視;第四是比丘雖年輕,但若其持戒清淨,將來必為佛門龍象,如果對其輕蔑不敬,必將招來無法想像的恐怖惡報。」
天神便以如下的偈語告訴長者:
國王雖復小,  斬害由其法,
  小火雖未熾,  焚燒山草木。
  神龍雖現小,  降雨隨時宜,
  學者年幼稚,  度人無有量
。」
月光長者聽到天神的鼓勵,心開意解,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他對佛的信心倍增,便來到世尊的面前,他抱著小孩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起身恭敬的坐在一旁。
長者將他的來意告訴世尊。
世尊告訴長者:「長者啊,你請放心,這個小孩不是什麼妖魔鬼怪,不但如此,他有不可思議的大福報,等他長大以後,他會帶領五百位隨從一起來皈依我,並跟隨我出家學道,成為阿羅漢,在我聲聞弟子中,被譽為福德第一,他的福報之大,無人能及。
長者聽到佛陀的話以後,真得好開心,他深信佛陀的話才是實話,並暗責其他外道算命師的話都是鬼話連篇,害人匪淺。
月光長者便開口邀請世尊:「唯願世尊及比丘僧能接受我明日午前的供養,願以此功德迴向祝福小兒。」
世尊默然接受邀請。
長者見世尊已默然受請,即從座位起身,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便起身離去。
長者回到家中,趕緊準備各種美食,並敷好坐具,第二天清晨一到,他親自前往迎請世尊。
世尊便帶領諸比丘,一起走入舍衛城,造訪長者家,各自就坐。
長者見佛、比丘僧皆已坐定,即端出各種飲食,親自斟酌,心中歡喜,有條不亂的將食物放進每一位的缽裡。
過了將近一個多小時,長者見大家都已吃完,便一一為大家洗缽,然後取一小座坐於如來面前,欲聽聞佛陀開示妙法。
月光長者問世尊:「我家所有財產田業,將來都會給與此兒,請世尊為我兒命名。」
世尊說:「此兒出生之時,大家都誤以為是尸婆羅鬼,嚇得東跑西竄,既然如此,我們就以此事件為名,今後稱此兒尸婆羅吧。
接著,世尊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為長者及其夫人說妙論,所謂妙論:如布施、持戒、生天等功德應努力累積修持,欲愛為不淨想,煩惱輪迴為大患,唯有出離解脫才是正道。
世尊見長者及夫人都已心開意解,對於佛法不再有狐疑,便一如過去諸佛、世尊所常宣說之四聖諦法:苦、習、盡、道,為長者夫婦解說四聖諦的妙理,令他們生起歡喜之心。
長者夫婦的心靈因聽聞佛法而柔軟清淨,猶如純新的白布一般,容易染色,他們聽聞四聖諦後,即於自己的座位上,斷除所有的染垢邪見(身見、戒禁取、疑),得法眼淨,證得初果,他們不再畏懼解脫涅槃,並已理解如來深奧之法,故發願終生受持五戒。
這時,世尊便說以下的偈語:

祠祀火為上,  諸論頌為首,
 王為人中尊,  海為眾流源,
 月為星中明,  日為眾明最。
 八方及上下,  所生萬品物,
 欲求其福者,  三佛最為尊
。」
    上開偈語的大意是說,祭祀以火供最神聖(註:古印度外道信奉外道天神,認為將物品丟進火裡,以火來祭祀天神是最神聖的事,佛陀以此為喻。);所有的理論以偈頌為首;國王是凡人中地位最尊貴的;而大海則是百川的歸宿;明月在繁星中最亮眼;太陽的光輝則遠勝過明月;在十方世界中,如果要求福報,則屬佛為最佳供養修福的對象。
    佛陀說完後,便起身帶領諸比丘離去。
    長者便買下五百位童子,陪伴並侍衛尸婆羅。
光陰似箭,轉眼間尸婆羅已經是個二十歲的年輕人了。
尸婆羅的善根成熟了,某日他對父母表示他要追隨佛陀出家修行,他的父母表示同意。
尸婆羅便帶領五百名隨從來到世尊的面前,對世尊表示:「唯願聽許,得在道次。」
世尊准許尸婆羅加入僧團作沙門,沒過幾天,尸婆羅尊者便修成阿羅漢,身具六大神通,具八解脫。而五百名隨從也都修成阿羅漢。
有一天,尸婆羅尊者回到他的母國舍衛國,他一踏進故鄉,立即受到眾人的敬仰,獲得豐厚的四事供養:如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
但尸婆羅尊者已是一位阿羅漢,對一切世俗的名聲及物質,毫無貪戀執著,這些禮遇對他來講反而是一種困擾,他心想:「我今在本邦之中,極為煩鬧,不如去他方遊化度眾吧。」
尸婆羅尊者打定主意,便帶領五百比丘一起離開祖國到別國遊化,但因尊者的前生福德善業所感,奇妙的是就算尊者去異國,凡他所到之處,仍是受到當地居民極為豐厚的供養與尊敬,原來是總有守護天神會冥冥中告訴並催化當地居民:「今有尊者尸婆羅,得阿羅漢福德第一,帶領五百比丘,在人間遊化。諸位可前往供養,若錯失機會,必將後悔莫及。
尸婆羅尊者對這些供養與禮遇實在不勝其煩,便自忖道:「每天都受到這麼多的禮遇與供養,真是不堪其煩啊!不知何處可以讓我躲避人群,不受打擾?
尊者想到或許深山叢林是一個最佳的去處,便走入深山之中。
但有趣的是,總有許多守護天神會在山下村落顯靈,化成人類,大力鼓吹村民:「今尊者尸婆羅在此山中,大家應前往供養,今若不為而錯失良機,日後必將後悔無益。」
人民聽到這些話後,立即帶著各種飲食,前往尸婆羅尊者的住處,說道:「唯願尊者憐憫我們,接受吾等供養。」
尸婆羅尊者就算獨居深山,依然受到極豐厚的供養與禮遇,實在沒辦法,他只好放棄居住深山,又回到城裡遊化。
他帶領五百比丘一起來到羅閱城的迦蘭陀竹園林,因著尊者過去前生的善業,在那裡他依然獲得極為豐厚的供養。
轉眼間,到了比丘應夏安居的時間,尸婆羅尊者開始思考夏安居的地點,他想到在耆闍山的東邊,廣普山的西邊,介於兩山之間,是一個適合夏安居的地點,於是他帶領五百比丘,一起來到彼山中而結夏安居。
尊者的福報實在太大了,三十三天的天主釋提桓因知悉尸婆羅尊者心中所想,立即以神通於山中變化出一座優美的精舍,園果樹木皆悉備具,周圍還有清涼的浴池,且有五百高臺,五百床座,及五百小床座,五百繩床等各種設施,一應具備,並日日以天界的甘露供養尊者及五百比丘。
三個月匆匆一閃而逝,尸婆羅尊者心想:「我今已結束夏安居,但不見如來甚久,我應前往親覲及問候世尊。」於是帶領五百比丘,往舍衛城出發。
當時,正值盛夏酷暑,氣候非常悶熱,比丘眾皆悉出汗,以致弄髒身體。
這時,尸婆羅尊者並未施展神通,只不過在心中生起一個念頭:「今日比丘眾因酷暑而身體極熱,若天空能飄過少許的雲遮陽,並降下些許的細雨消暑,再遇上小浴池讓大家洗澡,及一些涼飲讓我們解渴,那就真是太好了。」
尊者心中才剛閃過上開念頭,天空中立刻有大雲湧起,並降下細雨,半路突然出現浴池,另有四個非人鬼神捧上甜美的涼飲,上前對尊者說道:「我們是奉四大天王的北方多聞毘沙門天王所遣,命我們在此伺候諸位尊者,唯願諸位尊者受此甜品涼飲。」
尸婆羅尊者便接受非人的供養,讓跟隨他的五百比丘僧飲用。
尸婆羅尊者又想到:「我今晚可在此林間止宿一宿。」
天主釋提桓因知悉尸婆羅尊者心中所想,立即於路旁兩側,以神通變化出五百間房舍,裡頭的設備如床、臥具等都一應具全。
第二天一早,天上諸神獻上各種天界的美食給尸婆羅尊者,尊者與五百比丘吃完後即從座位起身離去。
尸婆羅尊者有一個叔父,也住在舍衛城內,這位叔父家裡也是非常有錢,在當地稱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富豪。雖然他這麼有錢,但卻非常小氣吝嗇,貪戀財物,既不肯布施,也不信佛、法、僧眾,更不用說去修其他善業功德。
這位叔父的其他親族都勸他:「長者啊!你已經這麼有錢了,對你今生來說已經吃喝不盡,無後顧之憂了,但這些錢都是身外之物,當你兩腿一伸,兩眼一閉,半毛也帶不走,你不如布施捨財修功德,為你的來生積存遺糧,好修來生福吧!」
這位長者一聽,也覺得有理,便一日之中以百千兩金錢布施給外道梵志,但他就是不布施給僧團。
尸婆羅尊者聽說自己的叔父以百千兩金錢布施給外道異學,但不信奉三寶,便先來到祇洹精舍,走到世尊面前,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然後恭敬的坐在一旁。
世尊便為尸婆羅尊者宣說微妙之法。
尸婆羅尊者聽完法以後,頂禮世尊雙足,並右繞三匝後離去。
隔日,尸婆羅尊者著衣持缽,走入舍衛城乞食,漸漸走向叔父的家。
尸婆羅尊者到叔父家門前,站在門外,默然而立。
這時,長者見尊者站在門外乞食,雖然尊者是自己的姪子,但他就是不願意布施給比丘,便佯裝問道:「你昨天怎麼不來?我昨天以百千兩金惠施,現在沒錢了,不過我可以送給你一張毛毯。」
尸婆羅尊者回答:「謝謝叔叔,不過我今天不是為毛毯而來,我是為乞食而來。」
尊者的叔叔就是不願意布施給比丘,便說道:「我昨日已經布施百千兩金錢,我不能再布施了。」
尸婆羅尊者很清楚知道叔叔在拒絕他,為了度化叔叔,便當著叔叔的面施展神通(註:當時世尊應該尚未制定「不得於在家人前施展神通」的戒律。),舉身騰空飛到空中,身出水火,坐臥經行,隨意所造。
長者目睹這些神奇的變化以後,驚歎不已,便告訴尊者:「你可以下來了,我會布施給你。」
尊者收起神通,回到地面就坐。
但尊者的叔叔便未因此對三寶產生信心,他仍以很難吃的飲食給尊者。
尊者自幼便生長在富豪世家,一切飲食都自恣精美,今天純粹是為度化叔叔的緣故而受此劣食,便取食之。
尊者吃完以後,便回到僧團。
當晚,約十點鐘左右,虛空中有天神出現在長者家中,對長者說:
善施極大施,  乃與尸婆羅,
  無欲以解脫,  愛斷以無疑
。」
到了夜半即凌晨兩點、及清晨六點二個時段,又有天神顯靈而重複以下的偈語:
善施極大施,  乃與尸婆羅,
  無欲以解脫,  愛斷以無疑
。」
    上開偈語大意是告訴長者尸婆羅尊者已經是位阿羅漢,因此讚歎他的布施是可以得到很大的果報。
長者聽到天神的話以後,驚覺:「我昨日以百千兩金施與外道,都無此感應。然我今日以粗弊的惡食施與尸婆羅,竟能招致此天神顯靈。可見尸婆羅尊者真的是有修為的聖人。唉!什麼時候才天亮啊?我要趕緊以百千兩金布施給尸婆羅。」
長者立準備百千兩金錢,來到尸婆羅面前。
他對尊者頂禮,然後在一旁站著。
長者將百千兩金錢奉上,欲送給尸婆羅尊者,並說道:「請收下這筆百千兩金錢。」
尸婆羅尊者婉拒道:「叔叔,謝謝你。你的心意我心領了。在此祝你受福無窮,長壽自然。但是,如來有制定戒律,不許比丘接受任何金錢的供養,所以很抱歉,我不能接受這筆金錢。」
長者很失望,便前往世尊那裡,對世尊說:「請世尊讓尸婆羅比丘受這筆百千兩金錢,使我蒙福。」
這時,世尊便差遣一比丘去請尸婆羅尊者過來。
尸婆羅尊者立即來到世尊面前,頂禮世尊後,便恭敬的坐在一旁。
世尊對尸婆羅尊者說:「我的確制定過『比丘不得接受金錢供養』戒律,但今天我破例准許你一個人可以接受長者的這筆金錢的供養,使長者蒙其福。因為這一切都是你的宿緣之業,你可受其報。」
尸婆羅尊者很恭敬的回覆:「是的,世尊!」
接著,尸婆羅尊者便祝福他的叔叔:
施衣及餘物,  欲求其福德,
 往至天世人,  五樂自娛樂。
 從天至人中,  度有無疑難,
 涅槃無為處,  諸佛之所樂。
 施惠無難者,  蒙此獲福祐,
 當起慈惠心,  作福無有懈
。」
    尸婆羅尊者便告訴長者:「你把這筆錢帶到我的房間裡吧!」
    長者便聽從尊者的指示,將錢帶到禪房,然後離去。
    尸婆羅尊者告訴所有的比丘:「你們有任何的需要,不管是飲食、衣服、醫藥、臥具,儘管到我這裡拿,請大家告訴大家。」
 比丘們對於尸婆羅尊者的福報這麼大,都感到不可思議,便好奇的問世尊:「世尊啊,尸婆羅尊者的前生究竟是做了什麼善業,令他出生在豪門世家?且英俊出眾?而且又是什麼樣的善業,一出生便手握寶珠,且長大後帶領五百隨從出家?又是什麼樣的善業,令他不管身在何處,都能受到極豐厚的供養,其程度是其他比丘所不能及?」
世尊解釋道:「在過去很久很久以前,約九十一劫那麼久的時間,有一位名叫毘婆尸的佛陀出現在人間,他有六十八萬的徒眾跟隨他修行。

當時有一位名叫耶若達的婆羅門,家裡非常的有錢,這位婆羅門來到佛前聽佛說法,他聽法後心生歡喜,對佛表示欲供養佛及僧團,毘婆尸佛默然受請。
耶若達回到家中立即準備第二天的供養,但他發現他缺少乳酪,便於第二天一早趕緊到市場買酪。
當時有一位牧牛人,名叫尸婆羅,正準備去廟裡拜拜。耶若達看見尸婆羅,便趕緊跟他買酪,但尸婆羅表示他要去拜拜,沒時間跟耶若達做生意。
耶若達說道:『唉呀!拜拜哪有我買酪來得重要,我以一倍的價錢跟你買酪!』
牧牛人很好奇問道:『你買酪是要用來幹嘛?』
耶若達解釋他是要用來供養佛及僧。
尸婆羅又問:『你說的那個佛,究竟長得怎樣?』
耶若達說:『他的相貌無人能及,他的戒行清淨無暇,禪定及智慧都不可思議,反正天神、人類無一能與之相提並論。』
尸婆羅聽後對佛產生敬仰之意,心想與其拿乳酪去拜拜,不如用來供佛及僧。
於是尸婆羅表示他要參與供養,這份乳酪就算做他對佛及僧團的心意。
耶若達很隨喜尸婆羅的心意,便將他帶回家中,等候佛陀及眾比丘的光臨。
佛陀一行人來到耶若達的家,各自就坐。
尸婆羅見佛陀的容貌端正完美,世間稀有,諸根淡泊,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亦如日月,猶如須彌山出眾山上,光明遠照,靡不蒙潤。
尸婆羅心中非常歡喜,便說道:『假設如來的功德真有耶若達說得那麼的不可思議,那麼我願以手中這一瓶乳酪全數盡施給僧眾。』
佛陀便伸出缽接受乳酪的供養。
奇蹟發生了,尸婆羅手中那瓶乳酪竟然還剩很多,尸婆羅問佛該如何處理?

佛陀告訴他可以供養給在場的比丘。
尸婆羅照著做,但瓶中的乳酪依然未盡。
佛又要他供養給比丘尼眾、在家居士、及女居士。
即便供養那麼多人,瓶中乳酪依然還剩很多。
佛陀告訴他可供養給今天的大施主-耶若達。
但瓶中的乳酪依然猶存。
佛又要他布施給所有的窮人及乞丐,但瓶中的乳酪還是未盡。
最後,佛陀要他將瓶中的乳酪倒在乾淨的水中,並說道:『這世上除了佛陀以外,我從未發現有任何天神或人類有這個資格或福份能喝下這剩餘的乳酪。
放牛人聽從佛的指示,將剩餘的乳酪倒在乾淨的水中,沒想到,水中竟爆出大火,火焰高約數十丈。
尸婆羅目睹這項奇蹟,立即信心倍增,嘆前所未見,便跪在佛前,雙手合掌,誠懇的許下心願:『我今天以瓶中乳酪供養佛陀及四眾弟子,如果這麼做能產生福德,那麼請祐我今後世世生生不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不世智辯聰(註:所謂世智辯聰,係指有點小學問,喜歡哲理思考,但自以為聰明,以世間思維來思考佛法,結果非但不能見諦,反增疑惑,自誤誤人。)、不生於佛前或佛後、不生於外道的無色界長壽天、且身心健全不殘缺。又令我生生世世不出生在貧窮之家,生生世世英俊出眾,生生世世都能出家修道,並讓我來世能遇到未來的佛陀。』」
佛陀接著說:「後來,又經過了一段非常長遠的歲月,距離現今約有三十一劫那麼久的時間,又有一位名叫式詰的佛陀出現在人間。
有一天,這位佛陀著衣持缽,入城乞食。
當時彼城中有一位大商客,名叫善財,他見式詰如來諸根寂靜,容貌端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面如日月。
他心生歡喜之心,便來到世尊面前,跪在地上,額頭觸地,頂禮佛足。
這位商人以極珍貴的寶珠散在佛陀面前,表示對佛的敬意,同時並許下一個心願:『願以此功德,令我所生之處,財富無限,無所缺乏,也不要令我手中有空缺之時,即便我處於母胎中之,亦能手握珠寶。』」
佛陀又說:「後來,又經過了一段非常久的時間,有另一位名叫毘舍羅婆的佛陀出現在人間,當時有一位名叫善覺的長者邀請佛陀及眾比丘到家中接受供養。
當這位長者供養完佛僧以後,便許下一個心願:『願以今日供養佛僧的功德,令我今後世世生生,所生之處,都能遇見三寶,且於財物方面,不虞匱乏。並令我有眾多隨從跟隨我,並於來世能遇見如今日一般的佛陀。』」
佛陀繼續說道:「同樣的,又經過一段非常長遠的歲月,後來又有一位名叫拘屢孫的佛陀來到人間,當時有一位長者名叫多財,也是供養佛陀及僧眾七天的飲食,並供養衣服、醫藥、臥具等一切民生所需。
這位多財長者有許了一個願望:『願以供養佛僧的功德,令我今後不論身在何處,都能恆享無盡的財富,並令我莫生於貧賤之家,使我所生之處恒得四事供養,為四部之眾、國王、人民所見宗敬,天、龍、鬼神、人若非人,所見禮遇與尊敬。』」
佛陀最後說道:「比丘們,你們聽好,在毘婆尸佛時代的那位耶若達長者,就是今日月光長者的前生,而那位名叫尸婆羅的牧牛人,就是尸婆羅比丘的前生。
又式詰佛陀時代的那位名叫善財的商人,也是今日尸婆羅比丘的前生。
在毘舍羅婆佛陀時代的那位名叫善覺的長者,也是今日尸婆羅比丘的前生。
在拘屢孫佛陀時代的那位名叫多財的長者,也是今日尸婆羅比丘的前生。
比丘們,正因為尸婆羅比丘於前生修持布施供養善業的同時虔誠的許下心願:『令我生生世世所生之處,相貌英俊端正,並都出生在富貴之家,將來都能遇到世尊,假若世尊為我說法,我立即便得解脫,出家做沙門。』就是因為這些功德,令尸婆羅比丘得生富貴家,端正無雙,能順利遇見我,得阿羅漢。
比丘們,因為他的前生曾於佛前散寶珠,故能憑此功德,於今生在母親的腹中手執雙珠出母胎。
又因他前生曾供養拘屢孫如來,求願有諸多隨從伺候,故於今生有五百隨從相隨,且一起出家學道,得阿羅漢。
又因他於前生曾七天供養拘屢孫如來,求願得四事供養,故於今日不乏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緣此功德,所有比丘所不能及,且能感得三十三天主釋提桓因親自供給其所須,又能令諸天神轉告村落居民去供養尸婆羅。
在此,我必須當眾宣稱,我弟子中第一福德者,尸婆羅比丘是也。」
這時,所有比丘聽聞佛所說,都心生歡喜,並依法奉行。

相關閱讀:


次法─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category/2437239 
 

《增壹阿含經》卷25〈33 五王品〉:「(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城中有月光長者,饒財多寶,象馬七珍皆悉備具,金、銀、珍寶不可稱計。然月光長者無有兒息。爾時,長者以無兒故,求禱天神,請求日、月、天神、地神、鬼子母、四天王、二十八大[2]神鬼王、釋及梵天、山神、樹神、五道之神、樹木、藥草,靡處不周,皆悉歸命,見賜一男兒。
爾時,月光長者婦經數日中便自懷妊,即語長者:「[3]我自懷[*]妊。」即語長者:「我自覺有[4]娠。」長者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與夫人敷好床座,食好甘食,著好衣裳。
是時,夫人經八、九月,便生男兒,顏色端正,世之希有,如桃華色。是時,此兒兩手執無價摩尼珠,即時,便說此偈:
「此家頗有財,  寶物及穀食,
 我今欲惠施,  使貧無有乏。
 若此無物者,  財寶及穀食,
 今有無價珠,  常用惠施人。」
是時,父母及家中人聞此語已,各各馳走:「云何乃生此鬼魅種?」唯有父母哀愍兒故,不東西馳走。即時,母向兒說此偈:
「為天乾沓和,  鬼魅及羅剎,
 是誰姓字何,  我今欲知之。」
是時,小兒復以偈報母曰:
「非天乾沓和,  非鬼魅羅剎,
 我今父母生,  是人不足疑。」
是時,夫人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以此因緣,盡向月光長者說[5]是語。
時,長者便作是念:「此將是何緣?我今當以此事向尼[6]犍子[7]說。」即抱此兒詣尼[*]犍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月光長者以此因緣具向尼[*]犍子說。時,尼[*]犍子聞此語已,告長[8]者:「此兒薄福之人,無益於身;當取殺之。若不殺者,門戶衰耗,皆當死盡。」
是時,月光長者作是思惟:「我前後來無有兒息,由此因緣,請求天地,無處不遍,乃經歷爾許年歲,方生此兒,我今不堪取此兒殺。當更問餘沙門、婆羅門,令斷我疑。」
爾時,如來成佛未久,眾人稱號名大沙門,是時,月光長者便作是念:「我可[9]以因緣,具向大沙門說之。」是時,長者即從座起,抱此兒往詣世尊所。中道復作是念:「今有長老梵志,年過耆艾,聰明黠慧,眾人所敬待,彼尚不知、不見,況此沙門瞿曇!年少學道未久,豈能知此事乎?將恐不解吾疑。我今宜可中道還家。」
是時,有天神昔與長者知舊,知長者心中所念,在虛空中而告之曰:「長者當知,小可前進,必當獲利,得大果報,亦當至甘露之處。如來出世甚為難遇,如來降甘露雨。時時乃有。又復,長者!有四事最[10]小不可輕。云何為四?國王雖小最不可輕;火雖小亦不可輕;龍雖小復不可輕;學道之人雖復年幼亦不可輕。是謂,長者!有此四事最不可輕。」
是時,天神便說此偈:
「國王雖復小,  斬害由其法,
 小火雖未熾,  焚燒山草木。
 神龍雖現小,  降雨隨時宜,
 學者年幼稚,  度人無有量。」
爾時,月光長者心開意解,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前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長者曰:「今此小兒極有大福,此小兒若當大者,當將五百徒眾來至我所,而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我聲聞中福德第一,無能及者。」
是時,長者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白世尊言:「如世尊教,非如尼揵子語。」是時,月光長者重白世尊:「唯願受請及比丘僧并愍此小兒。」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時,長者[*]以見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還至家中,供辦種種甘饌飲食,敷好坐具,清旦自白:「時到,[11]唯願降神。」
是時,世尊[*]以知時到,將諸比丘前後圍遶,入舍衛城,至長者家,即就于座。是時,長者見佛、比丘僧坐[12]已定,即辦種種飲食,自手斟酌,歡喜不亂,[*]以見食竟,除去鉢器,行清淨水,更取小座,[13]如來前坐,欲得聞佛所說妙法。是時,月光長者白世尊言:「我今持居家田業盡與此兒,唯願世尊當與立名。」
世尊告曰:「此兒生時,人皆馳走東西,云是尸婆羅鬼,今即[14]立[15]字尸婆羅。」
爾時,世尊漸與長者及長者婦而說妙論,所[16]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漏為大患,出要為妙。爾時,世尊以見長者及長者婦,心開意解,無復狐疑,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1]習、盡、道,是時世尊盡與長者說之,令發歡喜之心。長者夫婦即於座上,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猶如新白[(畾/且)*毛]易染為色。是時,長者夫婦亦復如是,即於座上得法眼淨,彼以見[2]法,分別諸法,[*]以度猶豫,無復狐疑,得無所畏,解如來深奧之法,即受五戒。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祠祀火為上,  諸論頌為首,
 王為人中尊,  海為眾流源,
 月為星中明,  日為眾明最。
 八方及上下,  所生萬品物,
 欲求其福者,  三佛最為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即從座起而去。
是時,長者求五百童子,[3]使侍衛尸婆羅。是時,尸婆羅年向二十,往至父母所,白父母言:「唯願二尊許使出家學道。」
爾時,二親即便聽許。所以然者,世尊先[*]以記之,當將五百童子至世尊所,求作沙門。是時,尸婆羅及五百人禮父母足,便退而去。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尸婆羅白世尊言:「唯願聽許,得在道次。」
是時,世尊即便聽許使作沙門。未經幾日,便成阿羅漢,六通清徹,[4]具八解脫。是時,五百童子前白佛言:「唯願世尊聽作沙門。」世尊默然[5]可之,出家未經幾日,便成[6]羅漢。
爾時,尊者尸婆羅還在舍衛國本邦之處,眾[7]人敬仰,得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8]褥臥具、病瘦醫藥。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我今在此本邦之中,極為煩閙,今可在人間遊化。」是時,尊者尸婆羅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詣所止,收攝坐具,著衣持鉢,出祇[9]桓精舍,將五百比丘,前後圍遶,在人間遊化;所至到處,無不供養者,皆供給衣被、[10]飲食、床褥臥[11]具、病瘦醫藥。復有諸天告諸村落:「今有尊者尸婆羅,得阿羅漢福德第一,將五百比丘,在人間遊化。諸賢可往供養,今不[12]為者,後悔無益。」
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今甚厭患此供養,當何處避之,令人不知吾處?」是時,即入深山之中。諸天復在村落間,各各告曰:「今[13]尊者尸婆羅在此山中,可往供養;今不為者,後悔無益。」是時,人民[14]聞天語已,即負飲食,往詣尊者尸婆羅所:「唯願尊住,為我等故。」
是時,尸婆羅漸漸人中遊化,來至羅[15]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16]丘五百人俱,亦得供養衣被、[*]飲食、床褥臥具、病瘦醫藥。時,尸婆羅復作是念:「我今向在何處夏坐,[17]令人不知吾處?」復重作[18]念:「當在耆闍山東,廣普山西,於中夏坐。」即將五百比丘,在彼山中而受夏坐。
是時,釋提桓因知尸婆羅心中所念,即於山中化作浮圖,園果樹木皆悉備具,周匝有浴池,化作五百高臺,復化作五百床座,復化作五百小床座,復化作五百繩床,以天甘露而食之。是時,尊者尸婆羅便作是念:「我今[19]已夏坐訖,不見如來甚久,今可往親覲世尊。」即將五百比丘,[20]往舍衛城,爾時盛熱,比丘眾皆悉汗出,污染身體。
是時,尊者尸婆羅作是念:「今日比丘眾身體極熱,得少許雲在上及細雨者,甚是佳事,值小浴池及得少漿。」以生此念,即空中有大雲,及作細雨,亦有浴池。有四非人負好甘漿:「毘沙門[21]王所遣,唯願尊者受此甘漿,及施比丘僧。」爾時,受此漿已,與比丘僧使飲之。
爾時,尸婆羅復作是念:「我今可在此間止宿。」是時,釋提桓因知尸婆羅心中所念,即於道側,化作五百房舍,床[22]臥備具。是時,諸天奉上飲食,尸婆羅食訖,即從[23]坐起而去。
爾時,尊者尸婆羅叔父在舍衛城內住,饒財多寶,無所短乏。然復慳貪,不肯布施,不信佛、法、眾,不造功德。是時,諸親族語此人曰:「長者!用此財貨為?然復不作後世[24]遺糧。」
爾時,彼長者聞此語已,一日之中以百千兩金布施與外道梵志,不向三尊。
是時,尊者尸婆羅聞叔父以百千兩金施與外道異學,不布施與三尊。是時,尊者尸婆羅往詣祇[25]洹精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與尸婆羅說微妙之法。是時,尊者尸婆羅從如來聞法已,即從[*]坐起,禮世尊足,右繞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26]其日,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漸漸往詣叔父家。到已,在門外默然立。是時,長者見尊者尸婆羅在門外乞食,即語之曰:「汝昨日何故不來?我昨日以百千兩金惠施,我可以一張[疊*毛],持用施卿。」
尸婆羅對曰:「我今不用[疊*毛]為,今日來者,故乞食耳。」
長者對曰:「我昨日以用百千兩金惠施,更不能復惠施。」
是時,尊者尸婆羅欲得度長者故,便飛在空中,身出水火,坐臥經行,隨意所造。是時,長者見此變化已,便作是說:「可還來下就坐,今當相施。」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捨神足,尋來就坐。是時,彼長者以[1]弊惡飲食極為麁[2]醜,與尊者尸婆羅使食之。是時,尊者尸婆羅生長豪家,飲食自恣,但以彼長者故,而受此食,便取食之。是時,尊者尸婆羅食訖,還詣所在。
即其夜,虛[3]空神天來語[4]長者曰:
「善施極大施,  乃與尸婆羅,
 無欲以解脫,  愛斷以無疑。」
夜半、清旦二時說此偈:
「善施極大施,  乃與尸婆羅,
 無欲以解脫,  愛斷以無疑。」
是時,長者聞天人語,便作是念:「我昨日以百千兩金施與外道,乃無此應;我今日以弊惡食施與尸婆羅,乃致此應。何時當曉?自當以百千兩金[5]施尸婆羅。」是時,長者即其日檢校家中,[6]有直百千兩金者,即持詣尸婆羅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長者以[7]百千兩金,奉上尸婆羅,並作是[8]語:「唯願受此百千兩金。」
是時,尊者尸婆羅報曰:「當使長者受福無窮,長[9]壽自然;然復如來不許比丘受百千兩金。」
是時,長者便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長者白[10]世尊言:「唯願世尊使尸婆羅比丘受此百千兩金,使我蒙其福。」
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尸婆羅比丘所,云吾喚卿。」
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是時,彼比丘從佛受教,即往至彼尸婆羅所,以如來語而告之。
是時,尊者尸婆羅承彼比丘語,即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世尊告尸婆羅曰:「汝今可受此長者百千兩金,[11]使蒙其福,此是宿緣之業,可受其報。」
尸婆羅對曰:「如是。世尊!」
是時,尊者尸婆羅即時而說[12]達嚫:
「施衣及餘物,  欲求其福德,
 往至天世人,  五[13]樂自娛樂。
 從天至人中,  度有無疑難,
 涅槃無為處,  諸佛之所樂。
 施惠無難者,  蒙此獲福祐,
 當起慈惠心,  作福無有懈。」
是時,尊者尸婆羅語長者言:「可持此百千兩金,著我房中。」爾時,長者承受其教,持此百千兩金,著尊者尸婆羅房中,便退而去。
是時,尸婆羅告諸比丘:「諸有所乏者,來至此而取之。若復須衣被、[*]飲食、床[14]敷臥具、病瘦醫藥,皆來取之,勿在餘處而求之也。展轉相告令知之。」
是時,眾多比丘白世尊言:「此尸婆羅昔作何福,生長者家,端[15]正無雙,如桃華色?復作何福,兩手捉珠出母胎中?復作何福,將五百人,詣如來所,出家學道,值如來世?復作何福,所至到處,衣食自然無所短乏,餘比丘無能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久遠九十一劫,有佛號毘婆尸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出現於世,遊在槃頭國界,與六十萬八千眾[16]俱。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
「爾時,有梵志名曰耶若達,住彼土界,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璩、[17]馬瑙、真珠、[18]琥珀,不可稱計。是時,耶若達出彼國界,往至毘婆尸如來所。到[19]已,共相問訊,在一面坐。是時,毘婆尸如來漸與說法,便發歡喜之心,[20]是時,耶若達白毘婆尸如來:『[21]唯願當受我請,欲飯佛及比丘僧!』是時,如來默然受請。耶若達梵志以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遶佛三匝而[22]去,[23]至家中辦種種甘饌飲食。
「是時,耶若達夜半便作是念:『我今已辦種種飲食,唯[24]乏無酪,明日清旦當往城門中,其有賣酪者,盡當買之。』是時,耶若[25]達清旦敷好坐具,尋復詣城門中求酪。
「當於爾時,有放牛人持酪,名尸婆羅,欲往祠祀。是時,耶若達梵志語放牛人曰:『卿酪賣者,[26]吾當與價。』尸婆羅報曰:『我今欲祠祀。』婆羅門報曰:『汝今祀天為何所求?但賣與我,當重顧價。』放牛人報曰:『梵志![27]今用酪為?』梵志報曰:『我今請毘婆尸如來及比丘僧;然飲食盡辦,唯無有酪。』是時,尸婆羅問梵志曰:『毘婆尸如來者,為何等相貌?』梵志報曰:『如來者,無與[28]等,戒具清淨,慧、定三昧[29]不可及,天上、人中無能及者。』
「是時,耶若達梵志歎說如來之德,尸婆羅聞已心開意解。是時,尸婆羅語梵志曰:『我今躬持此酪往施如來,復用祀天為?』是時,耶若達梵志將此放牛人往至家[30]中,即白:『時到。今正是時,唯尊屈[31]顧!』
「時,如來以知時到,著衣持鉢,將諸比丘,前後圍遶,至耶若達梵志家,各次第坐。是時,放牛人見如來容貌世之希有,諸根[1]惔怕,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2]亦如日月,猶如須彌山出眾山上,光明遠照,靡不蒙潤。見已歡喜,便前進世尊所,而作是說:『設當如來功德如梵志所論者,使此一瓶酪盡充眾僧!』爾時,尸婆羅白世尊言:『願[3]受此酪!』是時,如來即舒鉢受酪,亦復與比丘僧,猶故有酪。
「爾時,放牛人白世尊言:『今故有餘酪。』時,如來告曰:『汝今更持此酪施佛及比丘眾。』時,放牛人對曰:『如是。世尊!』是時,放牛人更重行酪,猶故遺餘酪在。放牛人復白佛言:『今故有遺餘酪在。』是時,如來告此人[4]曰:『今可持此酪與比丘尼眾、優婆塞、優婆[5]夷眾,使得充飽。』故有遺餘酪在。爾時,佛語放牛人:『汝今[6]持此酪與檀越主人。』對曰:『如是。』尋復與檀越主人,故有遺餘酪在。復施與乞人貧匱者,亦有遺餘酪在。來白佛言:『故有遺餘酪在。』時佛告曰:『今持此酪,[7]瀉著淨地,若著水中。所以然者,我不見有[8]人、天及世[9]能消此酪者,唯除如來。』[10]放牛人即受佛教,持此酪而著水中。尋時,水中大火[11]炎出,高數十[12]仞。
「是時,放牛人見此變怪已,歎未曾有,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叉手而住,復作此誓願:『[13]今持此酪施與四部之眾,設當有福德者,緣此福祐,莫墮八難之處,莫生貧匱之家,所生之處,六情完具,面目端正,亦莫在家,使將來之世亦值如此聖尊。』
「比丘當知,三十一劫復有佛名式詰如來,出現於世。是時,式詰如來遊化於野馬世界,與大比丘十萬人俱。是時,式詰如來到時,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時,彼城中有大商客,名曰善[14]財,遙見式詰如[15]來諸根寂靜,容貌端正,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面如日月。見已,便發歡喜之心,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賈人以好寶[16]珠,散如來上,現其微心,[17]普作誓願:『持此功德,所生之處,饒財多寶,無所乏短,無令手中有空缺時,乃至母胞胎中亦使不空。』
「於此劫中復有毘舍羅婆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18]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爾時,有長者名善覺,饒財多寶,復[19]請毘舍羅婆如來.至真.等正覺,及比丘僧。時,彼長者少於使人,是時長者躬自辦種種甘饌飲食,[20]飯彼如來,作是誓願:『我持[21]功德,所生之處,常值三[22]尊,無所短乏,恒多使[23]人,令將來之世值如來,如今日也。』
「今此賢劫中有佛名拘[24]屢孫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爾時,有長者名多財,復請拘[*]屢孫如來,七日之中飯佛及比丘僧,供養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所生之處常饒財多寶,莫生貧賤之家,使我所生之處恒得四事供養,為四部之眾、國王、人民所見宗敬,天、龍、鬼神、人若非人,所見接遇。』
「諸比丘當知,爾時耶若達梵志,豈異人乎?莫作是觀。所以然者,今月光長者[25]今身是也。爾時放牛人,名尸婆羅,以酪供養佛者,今比丘尸婆羅是也。爾時善財賈人,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尸婆羅比丘是也。爾時善覺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尸婆羅比丘[26]是。爾時多財長者,豈異人乎?莫作是觀,今日尸婆羅比丘是也。
「諸比丘當知,尸婆羅比丘作此誓願:『使我所生之處,恒端正無雙,常在富貴家生,使將來之世值遇世尊,設為我[27]說者,即得解脫,得出家作沙門。』緣此功德,今尸婆羅比丘得生富貴家,端正無雙,今遭值我,即得阿羅漢。然比丘當知,復以寶珠散如來上,持是功德,今處母胎,手執雙珠出母胎中,[28]價直閻浮提,當生之日便作是說。復請拘[*]屢孫如來求多使人,今將五百徒眾[29]至我所,出家學道,[30]得阿羅漢。復[31]於七日之中供養拘[*]屢孫如來,求得四事供養,今日不乏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緣此功德,餘比丘所不及,釋提桓因身來供養給其所須,又且諸天轉告村落,使四部之眾知有尸婆羅,此其義也。我弟子中第一福德者,尸婆羅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125, p. 683, a6-p. 686, c19)

arrow
arrow

    Shamus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