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分享對象:所有人
所有人
 
 
修行的目的是為了離苦得樂,讓我們福德與智慧越來越好,越來越解脫,越來越慈悲,然後廣度眾生往成佛的道路邁進。
人生有很多的苦,譬如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贈會苦,五陰熾盛苦,在學業、事業的過程中很苦,在情場與商場失利時很苦!在家庭與生活中也可能遇到各種苦,不論經濟或健康或感情!
一個菩薩明心見性之後世間會不會突然變得清淨?其實不會,因為世間的苦還是苦!所以關鍵還是無生忍!還是依靠他原本修行的實力,繼續往佛道邁進而不退轉。
《我的菩提路》第七輯第322頁,已經明心又眼見佛性的余老師說:「我原先還以為見性後就可住在清淨快樂的世界,原來見性如明心一般,不是說見性的本身是什麼快樂境界,也不是說從此以後世間染污的就轉變成清淨的,不是說見性之後世間諸苦就可以變成快樂,諸苦仍是諸苦,而是說可轉依佛性的功德受用,依止於如來藏與佛性,能繼續於佛菩提道向前進。」(《我的菩提路(七)》,第322頁,余正偉等著。)
確實,老師說得很對!
而我們要離苦得樂,關鍵還是在自己的福德與解脫功德,所以 佛陀在經典也說:大意是有的業能讓眾生身體快樂,但心裏不快樂,就是像有福報的凡夫那樣,因為有福報的凡夫過得舒服,但心裡常常有很多煩惱!
而有的業能讓眾生心裡解脫快樂,但身體不快樂,就像無福的阿羅漢,譬如托空缽的阿羅漢,他肚子很餓沒飯吃,身體受苦,但他心靈上是解脫的。
而有的業能讓眾生身心都快樂,就像是有福報的阿羅漢,或是像大菩薩他有大富長者的福報,心得解脫又如阿羅漢一樣。
而有的業會讓眾生身心都不快樂,那就是無福凡夫。
至於什麼業能讓眾生身心都得到快樂,我想到的還是菩薩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布施能讓自己未來世有福報,而且也是捨心,心靈上學習三輪體空與解脫;持戒能讓未來世健康並且不墮惡道,因為持戒不殺生得長壽報,布施醫藥與不傷害眾生也可得到健康的果報。忍辱得到端正的果報,也是一種力量讓自己能安忍於一切境界。
精進學習一切法能讓自己各種能力增上;精進修福,未來世福報也會增上。
修定力能讓自己心靈得到輕安,或者專注一心,那學習智慧與觀行時就更能斷除煩惱,能讓自己有功德受用,不會只是知識,而是有實質上的力量去斷除煩惱。
因此修行六度這些業,將來就是能讓自己身心都安樂,這也是因緣果報,逐漸累積的成果。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卷1: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樂,而心不樂,如有福凡夫。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心樂,而身不樂,如無福羅漢。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心俱樂,如有福羅漢。
「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心俱不樂,如無福凡夫。」(CBETA, T01, no. 80, p. 894, a16-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mus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