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引用自:

菩薩的教育─聽平實導師講《妙法蓮華經》
http://shamuschang.pixnet.net/blog/post/29756146

《正覺電子報》第八十九期 http://books.enlighten.org.tw/bookdetail.aspx?kind=5&bkid=342

全文PDF 檔下載點(請按右鍵,另存新檔下載):
http://books.enlighten.org.tw/data/book/cover/20130402001835f.pdf


====================================================================

 我們都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將來要成佛,平實導師也常教我們學佛就是要當菩薩!就是要度眾生。記得 平實導師常常教導我們《勝鬘經》中說的「攝受佛土即是攝受眾生。」我們利益眾生就是在攝受自己的佛土,平實導師說每一個人成佛時,一定有兩大等覺菩薩(如釋迦佛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還有一位一生補處菩薩(如彌勒菩薩),還有許多的十地、九地、八地、……乃至初地菩薩,還有無量無數的三賢位菩薩,及其他聲聞弟子眾們。因此拉拔眾生,有大悲心是很重要的,要常繫念於有緣眾生。
  至於我們要怎麼樣度眾生,怎麼才能道業增上呢?有一次 平實導師提到了百福的修行,《妙法蓮華經》卷6〈法師功德品第19〉:【十方無數佛,百福莊嚴相,為眾生說法,悉聞能受持。】7
  平實導師仔細說明了百福應該要怎麼修,導師說修百福與我們有切身利害的關係,百福修久了可以讓我們改頭換面、換骨易髓;一個人修百福久了、習慣後就再也不是暴戾之人,別人再也不會覺得他不好或不清淨,而會覺得他非常的安詳!平實導師還說一個人努力修行百福兩年,這個人說話就不會酸溜溜的,也不會諂媚和嫉妒別人,甚至別人一提到他就會覺得他是位大菩薩!因此他的修行是沒有惡緣的,道業進展將會神速。

  當一個人百福修久了,性障的消除是非常快速的,這一生取證三果不為難事,將來要在 彌勒菩薩成佛時被授記、入地也不難!因此這個百福跟我們行菩薩道的人有切身利害關係,但百福的道理拿到別的地方講就沒什麼意義了,因為一般的眾生聽不懂也不想做。因此末學僅寫給觀看此篇的有緣菩薩們!
《優婆塞戒經》卷1〈修三十二相業品第6〉:【菩薩摩訶薩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為圍遶,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則名為百種福德。】
8
  關於百福,平實導師在《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二輯132-133頁中的解釋如下:
  
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說「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這就是百種福德。也就是說,修三十二相業時,不管是修哪一項,任何一項都有修集的行門和方法;當你在修這個行門時,雖然只是修其中一項,但是在這個項目中要先起五十種的思惟:「我怎樣可以讓這個色身、道器清淨?如何可以讓我的七識心清淨、調柔?」這樣思惟過五十種。以這五十種修行方法確定可以讓身根及七識心調柔清淨以後,心中要生起五十種法的每一個決定思。……
  為什麼講一個大人相就要有五十思?這五十思是從哪裡來的?意思是說,當我們在人間修三十二相業,在修其中的一相業時都要以十善業道來修;如果離開了十善業道就不可能修了,所以還是要回歸最基本的、最粗淺的十善業道上面來修。可是十善業道共有十種:貪瞋癡意業三種、口業四種、身業三種,這就是十種。十種惡業都不造,並且反過來行善,這就是十善業道。在這十善業道中,每一種都要生起五種的思惟:譬如說身行三業的殺、盜、淫業中,以殺業來說,我們要生起五種不造殺業的思:離殺思、勸道思、讚美思、隨喜思、迴向思。一個不殺之業就有五種思,十善業道各有五思,所以就有五十思,這個決定思就是修心五十。有了修心五十,加以確實履踐完成的具心五十,便成就了一個大人相的百福德,所以說:「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名為百種福德
。」9
7《大正藏》冊9,頁50,中9-10。
8《大正藏》冊24,頁1039,上4-6。
 

9 平實導師著,《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二輯,正智出版社,2006 年9 月,初版二刷,頁132-133)
  在論典中的《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10 也有介紹這百福的十種思,稍微白話解釋一下,百福就是百思,也就是菩薩在造作增長具足各種善業的時候,要先有五十個思,讓自己色身和道器清淨調柔,接著再起五十個思讓這個善業更圓滿!……其實就是每一個善業,我們都要先有五種思惟,就是離殺、勸導、讚美、隨喜、迴向這五種思惟。
10《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77
問:「如契經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何謂百福?」
答:「此中百思名為百福。何謂百思?謂如菩薩造作增長足善住相業時,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淨調柔,次起一思正牽引彼,後復起五十思令其圓滿。譬如農夫先治畦壟,次下種子,後以糞水而覆溉之;彼亦如是,如足善住相業有如是百思莊嚴,乃至頂上烏瑟膩沙相業亦復如是。由此故說,佛一一相百福莊嚴。」
問:「何者是五十思耶?」
答:「依十業道各有五思,謂依離殺業道有五思。一、離殺思,二、勸導思,三、讚美思,四、隨喜思,五、迴向思。謂迴所修向菩提故,乃至正見亦爾,是名五十思。有說依十業道各起下、中、上、上勝、上極,五品善思如雜修靜慮。有說依十業道各起五思,一、加行淨,二、根本淨,三、後起淨,四、非尋所害。五、念攝受
。」】《大正藏》冊27,頁889,下8-23。


  平實導師教導我們,我們做一個善業也要勸導眾生離開殺業,並且勸導眾生往佛道邁進,並且要愛語讚美眾生,而且面對有功德的菩薩時我們也要心生隨喜,說話不能酸溜溜的,並且最後要把這個善業迴向給眾生早成佛道。
  做完這個善業後,我們事後回去還要檢討,因此還要有五種思惟,也就是加行淨、根本淨、後起淨、非尋所害、念攝受。例如我們要想想剛剛我這樣布施有沒有什麼地方做不好或講不好的?該怎麼改進呢?這就是加行淨的思惟。再來我們要檢討自己的動機有沒有清淨,是否為了世間利益或是想要得到對方的好感呢?這就是根本淨的思惟。如果是因為想要展現自己很厲害那就是根本不清淨了!而「後起淨」就是我們之後為對方所做的事情,有沒有考慮到自己的世間利益,還是完全是為了對方。
  「非尋所害」就是說我們行善業時,自己是否轉依如來藏而不落入五陰中,是否有落入意識心的尋伺覺觀之樂;如果能夠轉依如來藏的清淨體性那就是「非尋所害」。「念攝受」就是說我們心念是要攝受對方成就佛道,而非私心地執著對方,想把對方拉成自己的世間眷屬不放。
  因此我們做善業前以及之後都要有這十種思惟,這樣做久了福德就會越來越圓滿,道業就會越來越增長,而我們布施行善業時不是為了讓眾生覺得我們很厲害,不是為了愛現或是想讓對方離不開我們,行善布施時也隨時轉依如來藏,不落入五蘊當中,不落入我相、人相、眾生相而觀察三輪體空,這樣根本清淨讓我們的心越來越清淨,修行越來越好。
  末學簡單的論述就寫那麼多了,但是 平實導師的講解又比末學的介紹精采萬分,內容更加豐富無數倍。我們只能期待導師講演的《法華經講義》趕快出書,不過要記得:現在還沒講完,有空的人還是要每次都來聽經,修行才會進步!福德才會增長。末學也隨喜讚美正在看此篇文章的您,想必您一定是久學菩薩,並以此功德迴向給您及一切眾生早成佛道。

 

arrow
arrow

    Shamus Ch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